浅谈内部审核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内部审核工作是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必要内容,是确保工作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内部审核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目的和意义,将有助于内部审核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监督促进作用。选定标准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条款中规定了企业实施内审的相关要求。准备TS16949认证内审所需的相关资料:
1)内审组要做准备的资料:编制内审计划、编制内审检查表、不符合报告的表格、纠正措施的表格、内审报告的相关表格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性文件》、相关的**、**等。
2)受审核部门需准备的资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性文件》、相关的**、**等、本部门负责的相关质量记录。
3)确定审核范围和审核方法
管理者代表要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确定审核范围和具体审核方法;审核范围按《质量手册》描述的产品、部门和所有场所进行。审核方法采用现场交谈和抽样的办法实施。





管理者作为TS16949认证体系的策划者和企业的管理者,在推动TS16949认证体系运行方面,享有至高无尚的。在企业内部由于多年养成的管理习惯,只要管理者发出指令,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都会坚决地去完成。因此,管理者推动TS16949认证体系运行的能力是不容质疑的。但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要同时负责许多工作。如果企业有效地执行这一管理标准,就能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降低生产(或服务)成本,建立客户对企业的信心,提高经济效益,终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管理者对标准条款的理解和过程流程的掌握程度有限,那么,在真正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时,所达到的效果往往和文件要求有一定距离。所以:管理者在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前,一定要认真学习选定的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相关内容。这样才能在具体推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预期效应。
TS16949认证机构给出的认证范围应准确无误,表述的**应符合认可要求,ISO9001-ISO新版标准,如果审核证据无法支持认证的范围或范围过大将给认证机构带来风险。从企业的希望来看,认证范围越大,越证明自身管理能力强。认证机构和企业之间经常会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沟通协调不好会导致企业不满意或中断审核等。TS16949体系认证范围的确定,主要还是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认可要求,申请的认证范围所对应的产品,必须在现场审核时能够在正常生产。处置不合格的措施是指**针对不合格品采取适当措施后,可以消除其不合格而使其满足规定要求成为合格品。管理者在推动TS16949认证体系运行时,可到各有关部门通过交谈和抽查文件资料的方式,了解这个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必要时,可依据企业的经济责任制的相关要求进行奖罚,通过上述方法,能引起各部门。相关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效动TS16949认证体系运行向纵深发展。
全体员工在推动TS16949认证体系运行时,可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按如下的方法进行:
1、核查本岗位的各项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2、核查其他岗位的各项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3、核查自己所在生产业务流程包括的各项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4、核查和自己所关联的生产业务流程包括的各项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5、对现场出现的各种与TS16949认证体系运行要求不一致的现象及时反馈;
6、坚决违背TS16949认证体系文件规定的个人行为。
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审核方案的记录: 审核方案的管理人员应当保持记录以证实审核方案的实施,包括:
(1)与每次审核有关的记录,如: 审核计划 审核报告 不符合报告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报告 适用时,审核后续活动的报告。
(2)审核方案评审的结果。
(3)与审核人员有关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