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尤其是隋唐两代宫殿建筑和碑石墓志发展。所用砖瓦,在纹饰方面,与以前的秦代相比,却大有逊色。唐代建筑用砖,以莲花、葡萄纹为多见。唐代砖雕比较突出的是1978年河南洛阳发现的修定寺塔。修定寺塔位于安阳市西北35公里清凉山。塔高16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清末年间,修定寺已经毁掉,只留下唐塔残高9.5米的塔身。塔身是用预先设计的花纹图案雕砖连续镶嵌而成(砖系模制涂釉)。 从修定寺遗址和碑文记载来推断,它并不是用来埋葬高僧骨灰和的和尚塔,地砖,而是建于寺内中轴线上供人参拜的主体建筑。
砖雕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周秦,砖瓦已是当时宫廷建筑的重要材料。秦代的砖上盛饰浮雕纹样。陕西咸阳一带曾出土过秦代的空心大砖,上面饰以龙纹、凤纹等浮雕,亦有绘画式的山林狩1猎等细线浮雕。不过这些砖雕都是利用阴模压印的。两汉时期常见的砖有两种,砖雕屏风,一种是铺地的方砖,表面雕刻几何图或吉祥文字;另一种是建筑物或墓室壁面上的图像砖,即画像砖。画像砖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战国已有生产,秦代得到发展,两汉时期达到鼎盛。表现形式为阳刻线条、阳刻平面、浅浮雕等相结合,一般用木模压制,亦有直接刻在砖上,有的还施加彩色。有方形和长方形等几种,多数为每砖一个画面;亦有上下分为两个画面的,内容有割禾、制盐、采莲、七射,以及饮宴、歌舞、百戏、车马出巡、故事等。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简练生动。画像砖大都发现于四川的东汉墓中,河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朝墓中也有发现,但常用小砖拼成、个画面,内容多人物和装饰图案等。后代园林建筑等也用画像砖,大都是浮雕和圆雕的结合。
迄今保存完好的砖雕艺术
下梅村中为完好的就是邹氏祠堂的砖雕艺术,这是下梅村砖雕艺术的重要会聚地。位于当溪溪北临溪,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占地约200多平,为砖木构造。祠堂门一幔亭外型,对称布列梯式砖雕图案,为表现中国度族敦本传统,特饰有“草本”“水源”这篆刻书法两幅,意义就是家传宗法血缘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祠堂门前舍友拴马石,抱鼓石,古砖雕,供前来祭奠始祖的后代驻停。祠堂内1供有祠规、家祠史略的碑刻。主厅敞开式,两侧为厢房,楼上是观戏台。前廊为精巧木柱拱架,砖雕,外型别致,可悬宫灯、花灯。照壁为四扇合一的木雕画屏门,主体表现为伦1理、宗法、生活情味等砖雕题材。
地砖-砖雕-苏派砖雕艺术研究所由苏州市相城区苏派砖雕艺术研究所提供。苏州市相城区苏派砖雕艺术研究所为客户提供“砖雕培训、传承,砖雕制作”等业务,公司拥有“苏派砖雕”等品牌,专注于建材加工等行业。欢迎来电垂询,联系人: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