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司母戊铜鼎在1890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 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大型司母戊铜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





司母戊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大型司母戊铜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大型司母戊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夏、商、周三代承替延续千年之久,创造了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大型司母戊铜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一般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之分,被称之为“国之重器”,是**的象征。据有关文献记载,氏族社会晚期,中原大地洪水滔天,华夏诸族共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因势利导,凿阙开河,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降服水患,实现了河晏水清,天下太平。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