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铜鼎雕塑古代炊器,多用青铜铸成。相当于现代的锅,煮或盛鱼肉用。传世大鼎有高三尺多的;小有不逾四寸的。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商代前期多圆腹尖足,也有柱足方鼎和扁足鼎。商代后期,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尖足鼎逐渐消失。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足多呈蹄形。这时期未见有绝大的鼎,传世的大半约高一尺许。祠堂铜鼎雕塑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之一。这件鼎为商代后期制品,至今器底仍保存有烟复。





四只祠堂铜鼎雕塑足的纹饰也别具匠心,在三道弦纹以上各施加兽面。据资格证书,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设计、纹饰、加工工艺均做到极高质量,是商周青铜文化艺术阶段的经典作品。商周中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壮,是中国现阶段已发觉的大、重的古时候青铜器,有“青铜之冠”之称。
司母戊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祠堂铜鼎雕塑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祠堂铜鼎雕塑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