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锻造的经典作品。我国古代手工雕刻,是以写意画渐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性的手法,它不但造型栩栩如生,并且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放置昆明湖东河岸边,十七孔桥桥底附近,如同回望惊顾,若有一定的闻。炯炯目光凝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厉声呵斥,造型设计真实、体现了在我国那时候的锻造艺术水平,是在我国现有的古时候电镀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关键的自然景观。
牛的雕塑,与万福大桥的风格也很符合。牛的体魄高大强劲,牛的品性勤劳温良,人们喜爱牛,歌赞牛,以它比喻美德,以它象征力量,甚而将牛视为通灵之物,借以兆丰年,护平安,祈吉祥。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牛的形象随处可见,更有许多大型的铜牛、铁牛,用来守山陵,护江河,镇桥梁。牛的寓意化作艺术形象,更为民众所喜看乐赏。
万福大桥两端各置一对镇桥牛,这既是传统的延续,也可为肃穆的桥梁建筑添得生机与灵光,让经过路人或游览者见景生喜,从而心宁神定。徐妙成介绍,牛的姿态,可站,可奔,可卧,可眠。卧着的牛,后肢的动作不可能过多,只能憨拙地跌向一边,欲求其动态有变化,雕塑在设计时就要在它的前肢、头与颈部的抬举和扭动上做文章。事实上,万福大桥的雕塑从设计到制作,都注意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