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具体生日有争议,《公羊传》作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谷梁传》则作同年十月庚子日;《史记》则作次年,不记月日。孔子五十一代孙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广记》将孔子的生日定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但后世仍存有争议。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石雕像:雕塑的意义与文化传承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因此很多地方纪念孔子。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始祖,在校园里他又成为一名全职的教育者,每当课余时间,学生簇拥在孔子石雕像周围,仰视他的慈祥,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现如今,许许多多的学校,广场都会树立一座孔子雕像。雕像中孔子的动作是,双手交合于胸前。这是因为,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个礼包括礼仪、风俗、等政治制度,这个手势是在作揖,是礼的表现。又可以理解为孔子像别人请教问题。不露大拇指,象征谦恭,四指并拢,代表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