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铜染料容许范围宽
也就是加得少,镀层光亮度略差些;稍多加些,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挂勾或零件孔边的“眼圈印”。当然,一次也不能加入太多;光亮剂在镀液中浓度高,就有可能在挂勾或零件孔边镀层较薄,深镀能力变差,也就是出现所谓的挂勾印和“眼圈印”。所以平时补充添加时,每次以少量添加为宜,以“207”光亮剂为例,一只3000升的镀槽,每次A、B剂加入量只要50mL就可以了,也即A、B剂各0.017mL/L。
天热时,如槽液温度在35℃时,可每隔两个半小时添加一次;冬天或有冷冻降温装置、槽液温度较低的,如25℃时,可每隔三小时添加一次。“207”是浓缩型的,添加量相应较少;“206”和“209”则要适当提高些。具体添加多少,顾客可以通过实践不难摸索出。总之,光亮剂要少加勤加。染料型酸铜光亮剂分A、B、C三种,平时补充时以A、B剂为主,一般情况下A、B剂可按各半加入。如有些零件要求镀液覆盖能力(走位)更好些,可适当多加些A剂;有些形状较简单的零件,但要求出光速度和整平能力更好些的,则可适当多加些B剂。不过A、B剂的添加量也不宜相差过多,一般以不超过10%为宜;否则光亮剂将会失去平衡,效果反而不好。
铝上酸铜染料电镀的难点和途径是什么?
铝上酸铜染料电镀的难点和途径是什么?与钢铁和铜相比,铝上电镀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铝是一种活泼金属,表面极易生成氧化膜,当采取措施将其去除后,会马上形成新的氧化膜,从而使其上的镀层不良。其次,铝的电极电位很低,在镀液中很容易置换出被镀金属,这也使镀层附着不良。再者,铝是金属,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不稳定而受到浸蚀。为在铝上获得结合力良好的镀层,常采取如下措施:除去天然氧化膜后,防止其在电镀前再次形成(如浸镀法、盐酸浸蚀法);在铝表面形成一层能提高镀层附着力的、特殊结构的人工氧化膜(如磷酸阳极化);配合适当的预处理,在特殊槽液中直接电镀,铝在此槽液中不会产生置换反应,而且镀层有很好的附着力(如经吹砂后镀铬)。
酸铜染料染色液表面常浮有油花,如何处理和预防?某些染料如ATT酸性元青溶液初配成时常见浮有油状物质。此时可将溶液加热煮沸后用滤纸过滤。染色后使用中发现的油花实际上多数是由工件引入的,铸件碱蚀时砂眼中进入的油质较难彻底除尽,其次多盲孔眼的制件碱蚀前未经有机溶液剂清洗,碱蚀时未经过长时间浸蚀,也是其中原因之一。除了以上因素之外,用未经油水过滤的压缩空气搅拌染色溶液面带进也是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