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博山香炉
南北朝博山香炉小巧玲珑,造型新颖,博山香炉也称博山炉,又名熏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





人焚香许多 ,因此大型仿古铜香炉之主要用途多,关键的有三点:一:用于供祀仙佛。二、是作为来薰衣。古时候沒有淡香水、香料创造发明,凡入朝觐见,务必将衣服裤子薰香,不失仪。因之,社会发展相习成风,即便是普通民众的社交媒体也大多数这般。直到清朝乾隆时期,香料传到,这类作风才逐渐消退。三、是小书房必需之器。古人读书务必焚香,一则免去恶臭味,使阅读者心里开心,有助益于了解及***。再则刺激性精神实质,有利于诵阅,因此古人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词。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了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能知其名而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