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式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着一个香炉。如果徒在家里供了佛像,也不忘放一个香炉;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都作焚香之用,香炉种类繁多,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烧不同的香。如大雄宝殿***或门外丹墀的大香炉,多是铜铁等金属铸造或石雕的,炉身刻有该寺寺名,供信徒插线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炉,有铜、石或瓷质的,用以焚烧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炉盘,放着一个焚烧香的精致小香炉,盘子前垂着刺绣的炉围,很庄严美观,是住持和尚上香的;大殿的佛事完毕,如要到其他配殿礼拜,侍者师就捧着炉盘前行,和尚便随后到配殿上香。卧香炉则较适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铜、瓷两种,把线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断,平放在卧香炉里燃烧,使灰炉不致飞扬而弄脏供桌。小型木质刻着莲花形的香炉,有着长长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进行佛事仪式时,让主法和尚及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炉。还有专焚香末,形状象盒子般的香炉,大多为铜铸,分三层,下层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层盛放香末,上层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体的“寿”或“喜”字,铸成连续不断的回形冈状图案,厚约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丽的图案;在起点燃着,盖上炉盖让它顺序燃烧,非常典雅;这种香炉,很少用来供佛或祭祖,多用在书齐焚香。
香炉在华人社会历史久远,本来只供焚香用,后来被爱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们玩赏的古董和艺术品了。于是,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铜香炉,价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养的意义了。





长方形铜香炉是盛装香辛料点燃的重香器材,在我国在汉朝曾锻造过铜重炉,别名“博山炉”。博山炉器形类似春秋战国时代的黄铜豆,炉体呈半球型,上面有镂空雕花的山形盖,园盘形基座,中有圆柱体与炉体相连。之后又锻造应用过一些鸭形铜熏炉。隋唐时期时兴一种形近蒙古包的铜重炉,这类重炉炉体呈园盘形,上面有镂空雕花的山形盖,样子类似蒙古包,底下兽足。当代铜香炉本以仿古式占多数,尽管材质同样可是不一样时期的能I巧匠们却把她们制成了做成诸多方式。紧紧围绕佛像的本身实际意义在演化,胆大自主创新,造型设计新奇,占比融洽大气,相比古时候佛像,加上了一份魅力,加浓了些色彩,更为象征着我国的文化内涵。当代铜香炉主要用途亦有多种多样,有重衣铜香炉、或陈设设计铜香炉、或敬神供佛铜香炉。
焚香是古人的传统,用香熏衣见客时才不会失了礼仪。古人读书时也必然焚香,驱除室内的浊气,读书才会更加专心。盛行后铜香炉更是在寺庙中大范围的出现,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会在铜香炉里点上自己的一炷香,祈求生活越来越好。
各种精美铜香炉都是艺术品的精粹,其艺术魅力在于造型古朴凝重,恬静典雅。其色泽细腻滋润,温柔雅丽,或红斑绿锈,古意怏然。但凡这类铜香炉,只要不伤不残,无论有无款识,都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例如,东汉、魏晋盛行的博山炉,其炉盖像座小山,并雕镂人物野兽;宋代高脚三足鼎式兽面纹青铜器香炉;明代宣炉和蟠龙款绳纹立耳铜香炉等等众多铜雕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