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后残膜回收机:在干旱地区或采用膜下滴灌地区不宜苗期揭膜,需要在作物收获后回收残膜。由于机械或人为作用,秋后地膜破损比较严重,地膜上有1-5厘米的土层,造成膜下土壤板结,易造成捡拾机构的损坏,同时棉秆阻碍残膜的捡拾,这些都加大了收货后机械回收残膜的难度。目前收获后残膜回收机的收膜工艺都是膜边松土、起膜铲将地表残膜推起、挑膜齿挑起残膜,z后,脱(卸)膜机构将被挑起的残膜卸下并送入集膜部件。其中挑膜、脱膜和集膜部件是影响收膜效果的核心机构。
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和长期的使用地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据大量生产实践调查:残膜已密布土壤整个耕作层,残膜存留量己达28-35公斤/亩,苗期因残膜造成棉花根系掉死,导致缺苗断垅影响出苗率平均达11%以上。烂种烂芽率平均达7.8%以上,使棉花、小麦、玉米等十多种作物减产达11%以上。残膜污染危害程度己接近地膜覆盖所增产的临界值。长此下去,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各级政***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但由于没有更好的治理方法,因此,只能采用人工拣拾残膜来治理“白色污染”,《地表残膜回收机》的研制成功,从而有效解决了春季人工拾残膜问题,对解决长期以来农田中存在的白色污染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影响棉种发芽和棉花根系的生长 由于残留地膜对棉田土壤的不利影响,会间接降低棉种的发芽率;若棉种播到残膜上面或下面,会直接影响棉种发芽;若播在残膜上面,种子无法得到充足水分发芽,即使发芽根部也很难穿透残膜向下穿插,易造成死苗或弱苗;若棉种播在残膜下,即使发芽也很难穿透残膜破土而出,造成种子浪费。更重要的是由于现在棉花播种方式基本为单粒精播,以上情况就会造成 棉田缺苗,从而造成棉花减产。棉花是深根作物,而残留地膜会限制棉花根系的穿插生长,使棉株根系不够发达,易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另外棉花种植采用的76cm等行距模式能够合理利用光热资源,通透性好,而这些达不到根深蒂固的棉株被大风一吹会出现倒伏,会造成棉株交叉重叠,影响棉花的光合作用,降低棉株相互间的通透性,造成棉花烂铃,导致棉花衣分及绒长降低、强度下降、产量降低。若棉田连年覆膜而不能将棉田中的残膜及时清理出去,会造成棉花产量及品质逐年下降,研究表明,连续覆膜3~5年不进行残膜回收处理的棉田,减产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