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和长期的使用地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据大量生产实践调查:残膜已密布土壤整个耕作层,残膜存留量己达28-35公斤/亩,苗期因残膜造成棉花根系掉死,导致缺苗断垅影响出苗率平均达11%以上。烂种烂芽率平均达7.8%以上,使棉花、小麦、玉米等十多种作物减产达11%以上。残膜污染危害程度己接近地膜覆盖所增产的临界值。长此下去,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各级政***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但由于没有更好的治理方法,因此,只能采用人工拣拾残膜来治理“白色污染”,《地表残膜回收机》的研制成功,从而有效解决了春季人工拾残膜问题,对解决长期以来农田中存在的白色污染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技术及国情的原因,可降解地膜短时期内还难以在农业中大面积推广,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上仍然使用着大量的塑料地膜,根据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采用机械化清除残膜是比较现实的,同时考虑到提高机具的使用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减少机具的下地次数,应大力研制发展耕整地与收膜联合作业的机具。 另一方面残膜回收机的推广使用还有赖于残膜的再生利用。由于回收残膜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残膜回收机械难以被人们接受。因此,发展残膜回收机械除了要和常规作业结合起来发展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研制生产、结构简单的机具之外,应狠抓残膜的再生利用,用农民销售残膜得到的效益来推动残膜回收机具的使用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残膜回收机械的发展,形成地膜使用、残膜回收和残膜再生中利用的良性循环。
棉田残膜污染的危害 棉田残膜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降低棉田肥力、影响棉种发芽和棉花根系生长、影响棉花机具作业、影响机采棉质量等方面。降低棉田肥力,不利于化肥减量 由于受到生产成本偏高、技术条件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可降解地膜在棉花生产上处于探索试验阶段,还没有被大范围应用,我国的棉田地膜主要还是以难以降解的聚塑料薄膜为主。聚塑料薄膜很难自然分解,连年覆膜种植已经导致棉田土壤中的残留地膜逐年累积。这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地膜会导致棉田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受到***,造成棉田土壤透气性和蓄水保墒能力降低,导致土壤胶体的吸附能力降低,棉田中性养分的挥发和流失加剧;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受到残留地膜***,还会使迟效性养分转化、分解和释放受到影响,造成肥料的浪费,不利于化肥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