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结构铰支座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钢结构整体的安全。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对钢结构基础的施工质量、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选用更加优良的材料,采用***的施工工艺,成品球形铰支座,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 钢结构球型铰支座是一项新型技术工艺,与同类支座相比,具有施工简便、用钢量少体积小、制造成本低、安全性能好、注重环保等优点。随着球型铰支座的逐步推广应用,在施工中不断摸索、改进,总结该项施工技术,我们形成了钢结构球型铰支座施工工法。
刚性连接与铰性连接
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 ,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钢连桥成品球形铰支座,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其设计要求如下: (1)端板连接 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 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幕墙成品球形铰支座,不仅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某高层大跨度双塔连体建筑,由两栋塔楼和一个连廊组成。由于连廊跨度达到53m,如果连廊与塔楼之间采用常规刚性连接方案,静载作用下连廊会有一个较大的剪力传递给塔楼,使塔楼在竖向静载作用下就产生较大的剪力,导致原设计中塔楼内墙体多、墙厚大,抗侧刚度过大,结构基本周期小于场地特征周期,抗震性能不理想。为此,对原设计进行优化,钢构通廊成品球形铰支座,采用控制施工过程中连廊支承方式的方法来解决分配给塔楼的作用过大的问题,即在施工阶段将连廊钢结构两端支座处理成滑动支座,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将连廊钢结构支座处理成刚接支座,从而减少静载作用下分配给塔楼的内力。在此基础上,优化左右塔楼的墙体布置,并按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出结构的内力分布规律。方案调整前后对比分析表明,采用控制钢桁架支座连接形式的方法有效地改善了结构的受力状态,在提高了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结构成本,相关设计思路可为大跨度连体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