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法国科学家泰希纳等人在寻求一种能储存氧气及的多孔材料的过程中,发展了气凝胶的制备技术。由于找到了一种更好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合成工艺,从而使得气凝胶科学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有机气凝胶和碳气凝胶的诞生,以及德国科学家对气凝胶在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声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气凝胶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对气凝胶的青睐,让气凝胶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纳米孔气凝胶复合绝热制品***标准
在电力储能领域,气凝胶保温材料也有用武之地。如在火力发电厂的能量转换过程中,应用气凝胶保温材料可有效降低热能的损失,从而提高热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的气凝胶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些甚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18年9月1日实施的《纳米孔气凝胶复合绝热制品》***标准,是我国个关于气凝胶材料的***标准,必将为推动我国的气凝胶产业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手机散热只要简单的导热足够好就可以
手机散热只要简单的导热足够好就可以。其实手机的发热量是相对恒定、相对不可调整的,但热传递的路径是可以通过热设计进行优化。在手机内部,Z轴的空间短,X轴空间较长,Y轴空间充裕,在轻薄手机上Z轴的空间更加局促。如果只是无脑加速热传递,局部热量沿Z轴方向快速传递到手机表面,只会让手机摸起来更烫手,造成手机发热严重的错觉。削减甚至隔断Z轴空间的热传导能力,让局部元器件发热更多向X轴和Y轴的方向传导,就能做到迅速散热的同时,还兼顾触摸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