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如土壤和/或沙土等条件下,和/或特定条件如堆肥化条件下或厌氧消化条件下或水性培养液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CO2)或/和CH4,水(H2O)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的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物降解,不增加环境负荷,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
按照来源,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可分为三类:天然高分子、微生物合成高分子和化学合成高分子。
天然高分子通常是将天然多糖,特别是淀粉进行改性,或与合成高分子共混,可以达到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但是这种将天然和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结合,性能和应用比较局限。
微生物合成高分子,主要是指微生物消耗淀粉、脂肪等生物碳源,在微生物体内合成的聚酯或多糖如羟基脂肪酸酯(PHA),可在自然环境中实现完全生物降解。
化学合成高分子种类繁多,代表性的有生物可降解聚酯等,可以通过分子链的设计、物理化学改性来调节材料的力学性能、降解速率、加工性能等,从而获得广泛应用,如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酯(PBAT)和聚丁二酸酯(PBS)。

“限塑令”到来,可降解塑料的时代
2020年我国加强了塑料污染的治理力度,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明确到今年年底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地的商超、书店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因此,可降解塑料成为了大家为关注的一种取代方式。可降解塑料指在特定情景下或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为环境无害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可降解塑料包括很多种类型,技术路线也在不断发展中。
从原料看,可降解塑料既可以来自于石化原料,也可以来自于生物质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从降解机理看,可降解塑料包括生物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从降解效果看,又可分为“全”降解和“部分”降解。
这么多种可降解塑料,哪一种才是消费者可以选择使用的呢?当然是选择“全”降解,因为其降解产物对环境无害。目前,市场上技术路线较为成熟、产业链基础较好、标准检测体系较为完备的主要是全生物降解料,其中有PLA,PBAT,PHA等品种。
目前降解塑料市场参差不齐,在部分厂商的利益趋势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伪”降解现象。例如市场所传言的“可降解塑料”,是指在传统塑料PE、PP中加入一定量的可降解物质,例如:淀粉、碳酸钙、秸秆颗粒、D2W、***颗粒等。在降解过程中,只有添加的可降解物质被降解, PE、PP等塑料仍无法被降解,而是化作更微小的颗粒存在于土壤中,这些微小物质与土壤黏连,长期下去将造成严重的土壤板结等白色污染现象,并且长期下去还会造成塑料粉尘污染的环境问题。
而PLA、PBAT等全生物降解塑料,具有与传统塑料相同的性能,且无法与PE、PP等传统塑料相融,在堆肥(亦可简单理解为在埋土,有微生物的环境下)的环境下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对自然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