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透母粒可提高透光度(可与GPPS和PC?相媲美)增加表面光洁度,改善产品外观?提高耐热性能,提高冲击强度,增加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可提高热变形温度和尺寸稳定性,可缩短加工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在PP中易于分散,特别适于物料过机时间段的片材生产。
增加制品的刚性和硬度,减少制品缩水性以及因收缩而引起的变形,分散性好,具有较好的表面光泽度。透明,白色,***母料,可灵活配置生产各种颜色的产品。具有抗YANG化和抗老化作用,延长制品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
色母粒在注塑是如何添加?
注塑色母即用来在塑胶加工过程中作为一种着色剂添加进去,以使塑胶产品形成其预定的颜色。但因在塑胶的注塑过程中,常常呈现出颗粒状的形体,因此也被称为色母粒或色种。加之构成成分简单,由具有颜色以及其他添加剂的载体组成。所以,在使用时只需将色母与塑胶原料ABS等均匀混合在一起,放入注塑机的原料桶内,进行均匀搅拌即可。另外,手工搅拌也可以达到该种效果,按产品需求添加比例,一般介于1%~6%之间,多了可能会影响到塑料的性能。

确定了载体树脂和基体树脂是相容的,关注载体树脂分子量的大小是第二原则。在塑料原料上一般用熔融指数(MFR)来表示。由于色母料在基体树脂中的添加量局限于2~5%的少量,要求在共混中色母粒先于基体树脂软化、熔融、流动才能促进二者的混合,色母粒配方设计时就会选择一种比被着色树脂有更高熔融指数(MFR)的树脂作为载体。例如,己知被着色的PC树脂的MFR为10g/min,可采用MFR为15~25 g/min的色母粒。这种思路往往容易走向绝端-弊大于利。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MFR和分子量之间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分子量决定了树脂的性能。而高熔指(MFR)的载体树脂,在成型部分会使产品性能有所下降。
同样是某纺机PC凸轮配件,有些PC凸轮在装配几个月后其表面就出现了裂纹,测试基体树脂和成型凸轮件的MFR时,二者之间的差别表明PC部件有发生降解的明显迹象。这方面,我们用空白PC树脂件与色母料着色PC分三组样品做熔融指数等性能测试,第二组MFR只比空白组增加了20%,它表现出良好的加工性能。而终的制成品测试性能与空白组制品的性能基本是一致的。MFR增加了50%的第三组,则被认为是在加工阶段发生了聚合物的降解,虽然制成品的外观看上去良好,而且刚开始的表现也与预期差不多,但在使用环境下,其平均使用寿命会短一些。测试结果证明,问题并不在加工过程、而是色母粒的原因。单独测试白色PC母料的MFR为88g/10min,另外一家的白母料的MFR为147g/10min。这种减小分子量来提高流动混和性的方法,实际上成为针对基体树脂的渗杂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