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达发展历程
19世纪50年代末期,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是由油泵的一个定转子部件发展而来的,马达,这个部件由一个内齿圈和一个与之相配的齿轮或转子组成。内齿圈与壳体固定能接在一起,从油口进入的油推动转子绕一个中心点公转。这种缓慢旋转的转子通过花键轴驱动输出成为摆线液压马达。这种摆线马达问世后,经过几十年演化,另一种概念的马达也开始形成。这种马达在内置的齿圈中安装了滚子.具有滚子的马达能提供较高的启动与运行扭矩,滚子减少了摩擦,因而提高了效率,即使在很低的转速下输出轴也能产生稳定的输出。通过改变输入输出流量的方向使马达迅速换向,并在两个方向产生等价值的扭矩。各系列的马达都有各种排量的选者,以满足各种速度和扭矩的要求。
1835年,制作世界上第i一台能驱动小电车的应用马达为美国一位铁匠达文波(Thomas D***enport)。 1870年代初期,世界i上可商品化的马达由比利时电机工程师Zenobe Theophile Gamme所发明。 1888年,美国著i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应用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交流马达,日立齿轮马达,即为感应马达。 1845年,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顿(Wheatstone)申请线性马达的,但原理于1960年代才被重视,而设计了实用性的线性马达,日立马达型号,已被广泛在工业上应用。 1902年,瑞典工程师丹尼尔森利用特斯拉感应马达的旋转磁场观念,发明了同步马达。 1923年,苏格兰人James Weir French 发明三相可变磁阻型(Variable reluctance)步进马达。 1962年,藉霍尔元件之助,实用之DC无刷马达终于问世。 1980年代,实用之超音波马达开始问世。
马达的旋转原理的依据为佛来明左手定则,当一导线置放于磁场内,若导线通上电流,则导线会切割磁场线使导线产生移动。 电流进入线圈产生磁场,利用电流的磁效应,使电磁铁在固定的磁铁内连续转动的装置,可以将电能转换成力学能。 与永i久磁铁或由另一组线圈所产生的磁场互相作用产生动力 直流马达的原理是定子不动,转子依相互作用所产生作用力的方向运动。 交流马达则是定子绕组线圈通上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旋转磁场吸引转子一起作旋转运动直流马达的基本构造包括"电枢"、"场磁铁"、"集电环"、"电刷"。
电枢:可以绕轴心转动的软铁芯缠绕多圈线圈。 场磁铁:产生磁场的强力永i久磁铁或电磁铁。 集电环:线圈约两端接至两片半圆形的集电环,随线圈转动,可供改变电流方向的变向器。每转动半圈(180度),线圈上的电流方向就改变一次。 电刷:通常使用碳制成,集电环接触固***置的电刷,用以接至电源。
日立马达型号-马达-日本东宇电机由东宇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东宇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设备这一领域倾注了诸多的热忱和热情,东宇一直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以品质、服务来赢得市场,衷心希望能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创成功,共创辉煌。相关业务欢迎垂询,联系人: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