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建设场地在地下一米深的范围内应无较大石块、地下管线、地下设施等障碍物,建设方按照温室建设的要求做好五通一平工作,即通水、通电、通道路、通电话、通排水、平整和压实场地。在未获得场地地质描述或勘察报告前,建设单位暂时按照持力土层容许承载力标准值≥80kpa,地下稳定水位在±0.000下1m进行设计和作概算。温室四周一圈采用高0.24米的钢筋混凝土圈梁,以防止腐蚀钢结构立柱。设计参照***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首先,在土建基础设计之前获得当地的冻土深度,就是当地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大深度;基础的埋深只要超过这个数值就行。当然,具体的尺度取决于构建的大小和工程需求。

智能温室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温度是植物生长基本的要素,维护智能温室内部的温度稳定,是智能温室建设首先要做到的。
智能温室内温度和大棚外温度的变化相同,白天阳光照射充足时,棚内温度很快升高,阴雨天增温较差。夜间棚内气温一般比棚外高1-3℃。所以智能温室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为使蔬菜不受低温危害,白天必须充分采光,以提高棚内温度,夜间要严密防寒保温。在棚温偏低时,棚内须增加覆盖物。当寒潮来临、气温降至0℃以下时,大棚内扣小棚,小棚覆盖草帘,夜间温度比不覆盖高2-4℃,闭封得好大棚可高出4-6℃。
智能温室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可谓是翻倍的提高。智能温室其实质是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以及水和环境卫生。智能温室使东北农业生态发展蒸蒸日上。

在智能温室建设中,为了作物能够更好地生长,需要对温室大棚做一些防护措施,尤其是在雨季时,应提前做好防雨的工作,降低损失,避免因雨水对智能温室造成损坏,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那么具体需要做哪些防雨措施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智能温室建设要提前挖好排水渠,防雨水倒灌。可在棚室前脸处挖一条与棚室等长的排水沟,宽约0.5米,深约30厘米,好让棚室上留下的水随时流走。
2、要覆盖薄膜,避免棚室后墙及东西山墙遭雨水浸透。棚体覆盖薄膜或无纺布,雨水顺流而下,不会浸湿棚体,也能防风。由于薄膜老化速度快,且容易被划破,因此在大雨来临前,还要随时查看后墙覆盖薄膜的情况,确保不漏水。
3、多年的智能温室要及时修补棚膜。很多旧棚水泥立柱部分折断,竹竿老旧,棚膜破损多,抗风能力差,大风来临前应注意棚体和棚膜的维护。对于折断的立柱等部位要及时进行加固,更换旧竹竿,增强抗风能力,同时注意检查大棚膜破损情况,有漏洞的及时修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