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科学性,超前性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考虑到温室的实际使用功能,合理选择恰当的配套设备,实现良好的价格性能比。
(2)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设计标准,对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和主体工程做到***,适用,可靠。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内部要求设计。
(2)***现行有关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规范与设备要求规范;
温室四周为条形基础,混凝土浇筑(根据当地冻土层深度,基础埋深应不小于地下1.5米,同时基础必须坐落在持力层以上,持力层深度需参照当地地质勘测报告)。温室内部为点式基础,温室四周采用0.5米高的砖砌墙裙,水泥砂浆抹面处理,散水0.5米宽。
温室主体骨架为轻钢结构,采用国产热镀锌钢管及钢板,正常使用寿命20年。
目前内部结露是国内温室所存在的的一个共性问题,露滴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温室的使用,更主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室内作物的品质与产量,防结露性已成为目前衡量温室性能的标准之一。

智能温室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温度是植物生长基本的要素,维护智能温室内部的温度稳定,是智能温室建设首先要做到的。
智能温室内温度和大棚外温度的变化相同,白天阳光照射充足时,棚内温度很快升高,阴雨天增温较差。夜间棚内气温一般比棚外高1-3℃。所以智能温室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为使蔬菜不受低温危害,白天必须充分采光,以提高棚内温度,夜间要严密防寒保温。在棚温偏低时,棚内须增加覆盖物。当寒潮来临、气温降至0℃以下时,大棚内扣小棚,小棚覆盖草帘,夜间温度比不覆盖高2-4℃,闭封得好大棚可高出4-6℃。
智能温室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可谓是翻倍的提高。智能温室其实质是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以及水和环境卫生。智能温室使东北农业生态发展蒸蒸日上。

在智能温室建设中,为了作物能够更好地生长,需要对温室大棚做一些防护措施,尤其是在雨季时,应提前做好防雨的工作,降低损失,避免因雨水对智能温室造成损坏,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那么具体需要做哪些防雨措施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智能温室建设要提前挖好排水渠,防雨水倒灌。可在棚室前脸处挖一条与棚室等长的排水沟,宽约0.5米,深约30厘米,好让棚室上留下的水随时流走。
2、要覆盖薄膜,避免棚室后墙及东西山墙遭雨水浸透。棚体覆盖薄膜或无纺布,雨水顺流而下,不会浸湿棚体,也能防风。由于薄膜老化速度快,且容易被划破,因此在大雨来临前,还要随时查看后墙覆盖薄膜的情况,确保不漏水。
3、多年的智能温室要及时修补棚膜。很多旧棚水泥立柱部分折断,竹竿老旧,棚膜破损多,抗风能力差,大风来临前应注意棚体和棚膜的维护。对于折断的立柱等部位要及时进行加固,更换旧竹竿,增强抗风能力,同时注意检查大棚膜破损情况,有漏洞的及时修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