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建设场地在地下一米深的范围内应无较大石块、地下管线、地下设施等障碍物,建设方按照温室建设的要求做好五通一平工作,即通水、通电、通道路、通电话、通排水、平整和压实场地。在未获得场地地质描述或勘察报告前,建设单位暂时按照持力土层容许承载力标准值≥80kpa,地下稳定水位在±0.000下1m进行设计和作概算。温室四周一圈采用高0.24米的钢筋混凝土圈梁,以防止腐蚀钢结构立柱。设计参照***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首先,在土建基础设计之前获得当地的冻土深度,就是当地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大深度;基础的埋深只要超过这个数值就行。当然,具体的尺度取决于构建的大小和工程需求。

冬天温度偏低,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方,温度过低达不到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那么给智能温室补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该如何给智能温室温度。
智能温室补温系统是采用热镀锌圆翼型翅片散热器与苗床底部热镀锌钢管散热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均温升布置的。要以热水为热源,确保智能温室的室温下降缓慢、散热均匀,算热均匀了才能保证棚内温度均匀,不会对作物产生局部剧烈影响。管道、连接件及阀门则采用防锈防腐材料制作。智能温室的系统具有热阻小、热、安装方便、耐压高、不易滴漏和防腐能力强的优点,采暖性能更加优异的优点。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温室安装时,其散热器标高为下排+0.30米,四周散热器与50cm高矮墙或玻璃板距离至少为3cm。同时智能温室棚的管道安装前要进行防锈处理,所有金属构件必须要刷防锈漆两道、银粉两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安全规范进行施工。

智能温室建设是指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的保温建设,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智能温室建设如何实现温度的管理呢?我们来看一下。 在温室大棚的生产中,保持棚内温度是维持作物生长良好的基本条件。 通常来说,棚内气温可以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变化规律就是,棚外气温愈高,棚内增温值愈大,而棚外气温低,棚内增值小。一般来说,棚内较高气温和较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比露地晚2小时左右。 棚内的温度往往随着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大棚温度的变化规律,增加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保持棚内温度的恒定。晴天日温差较大,阴雨天日温差小。气温愈低,日气温愈高,反之,则相反。另外,用户还可以根据早熟栽培蔬菜品种适宜生长温度要求来加强棚内温度的调节工作。 同时,不同的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用户可依据现实条件及作物要求进行调节。比如说,在秧苗定植后缓苗之前一般不通风,以提高棚内地温和气温,利于作物的生长。不仅如此,用户还要依据季节的条件进行调节,早春因光照弱,棚内增温效果较差,可采用大棚内再覆盖地膜加小拱棚措施,来提高增温保温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