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 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 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 曹国、 宋国、 郑国至 陈国,陈国于是派服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后还是 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长兼部长再兼;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佞之人和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手段,逼迫齐国将在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