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属动物起源于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初期,其原始祖先为原蹄兽,体长约1.5米,头部和尾巴都很长,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缓慢,常在森林或热带平原上活动,以植物为食。体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5800万年前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马,或称始祖马,体高约40厘米。前肢低,有4趾;后肢高,有3趾。牙齿简单,适于热带森林生活。进入中新世以后,干燥草原代替了湿润灌木林,马属动物的机能和结构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体格增大,四肢变长,成为单趾;牙齿变硬且趋复杂。经过渐新马、中新马和上新马等进化阶段的演化,到第四纪更新世才呈现为单蹄的扬首高躯大马。
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项研究提出,家马很可能起源自欧亚大陆草原—也就是今天的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西部—并且随着牧群的扩展而不断与野马杂交繁殖。
科研人员长久以来对马的早期驯化历史有争议:考古学证据提示马是在欧亚大陆西部草原驯化的,而来自现代母马的遗传证据指向了跨越广大的地理区域的多重驯化事件。Vera Warmuth及其同事使用来自欧亚大陆北部300多匹马的遗传数据从而对马的驯化的起源和传播进行了建模。这组作者重建了家马的已经灭的祖先野马的种群统计的历史,并提出野马在大约1.6万年前扩展出了欧亚大陆东部。
进一步的分析向这组作者提示,马的驯化起源自大约6000年前的欧亚大陆草原西部,而被驯化的马群在欧亚大陆扩展的过程中不断有野马补充进来。这组作者说,这些发现证实了马的驯化起源于欧亚大陆西部,并且提供了证据表明广泛存在野马进入家马群,因此也就把此前研究的截然不同的证据结合起来,并解决了相互冲突的解释。




但也有古代词人以貔貅喻凶,南宋女词人 徐君宝妻有词《 满庭芳·汉上繁华》“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貔貅被说成 凶兽,以喻元兵。《 新华字典》上貔貅词条:①古书上一种凶猛的野兽;②比喻勇猛的。可见貔貅不一定是 瑞兽。
古籍中的两种 猛兽。《 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司马贞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貔貅,又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通灵神兽。《 小尔雅·广言》中说:“辟,除也。”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借助它的法力,驱走 邪秽,破除不祥。《 急就篇》:“射鬾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鬾、 皆神兽名。……、言能辟御妖邪也。”今所见之貔貅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貔貅的形象变得更加概括抽象,装饰意趣更浓。从现存的石刻及 玉雕貔貅可以看出其外形极富曲线美, 气韵连贯,昂首挺胸,张嘴吐舌,气宇轩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