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勒是常见婆罗门姓氏,意为慈爱。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辗转得到,故译为弥勒。
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叉而坐,后以左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云冈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时期的交弥勒佛坐像,像高13米,为早期的石窟弥勒。

作为菩萨中忍辱的代表,弥勒菩萨的忍辱更有其典型意义。弥勒菩萨转世的布袋和尚,曾到处化缘,将化来的物品分给穷苦大众。在他化缘的过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但他并不作辩解,也不以为意,而是默默忍受下来。他曾在弥勒偈语中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本偈语就表现了他善于忍辱的精神。偈语中的“钵”是和尚化缘的碗。头两句说他行万里路,吃千家饭,是个游方。“青目”是眼珠子放在正中,正眼视人表示对人喜爱和热情,与“白眼”相对。这句是说布袋和尚在化缘中经常遭到冷遇,甚至连问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因此他只好向白云问路。










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一片欢乐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吵声。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人们称她为脏神,专管茅房,粪土),正在跟弥勒佛吵架呢。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传到天宫,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听到炮响,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到人间察看。财神是天上主管金银财宝的神。他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仓官下凡、仓官是专管仓库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满了馒头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