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山型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山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时代约为东汉至唐代(公元三世纪至公元十世纪)。其造型与北流型铜鼓大体相似,亦崇尚高大,鼓面背部也有调音铲痕。




















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多,分布量广。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据裴渊《广州记》和刘恂《岭表录异》说:壮族铜鼓有的“面阔丈余”,有的“厚二分以外”,“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制作极其精巧。如《魏书》卷三百六十九的《獠传》说:‘俚獠制铜鼓。文中明白地说: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魏书》是北齐魏收著,中国正史之一,这是壮族人民制造铜鼓见于正史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