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 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 红铜,责成宫廷御匠 吕震和工部侍郎 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 柴窑、 汝窑、 官窑、哥窑、 钧窑、 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 宣和博古图录》《 考古图》等 史籍,设计和监制 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他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 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说法一普遍被认为是明末文人杜撰,说法二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说法二的初出典为何处是《 宣德彝器图谱》。尽管此书带有1428年的序,它的真实性却有待商议。早在1936年,Paul Pelliot便详细论证了《 宣德彝器图谱》是后世的伪作。根据Pelliot的考证,早提及此书的是清乾隆时期的杭世骏,他在1776年发表的一系列短文中提到了《宣德彝器谱》一书。同时期,《 四库全书》的编委也见到了和杭世骏所述书名略不同的《宣德鼎彝谱》的文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