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紧密而伸缩性小的细线、细金属丝或纸条,量出地球仪上赤道的周长(单位为毫米),再按公式求地球仪的比例尺(有的地球仪上已标注了标准比例尺,此步可省去)。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即地球仪上赤道周长(mm)/地球赤道实际长(即40075704000mm),即可算出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再用上法量出任何两地在地球仪上的图距(mm)除以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即可算出两地间的实际水平(其实是球面)距离。也可先量出任何两地在地球仪上的图距(弧长),再利用地球仪上赤道圈的刻度,量算这段距离的弧度,然后将量出的弧度乘以111.1千米(111.1千米是赤道上每度的弧长,是40076千米除以3600所得),就可求得两地间的实际水平距离。
























东汉时期,中国发生的地动的次数较多。为了测定地动方位,及时通知官府做出赈灾行动,张衡在担任太史令一职时,开始研制能够报告地动的装置。经过多年的钻研,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台测定地动方位的科学仪器———地动仪。利用它,不但可以知道何时发生的地动,而且还可以测出地动的方位。从古书中对地动仪的描述来看,张衡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地动是从远处一定方向传过来的地面震动。他把震动看成是可以通过固体的大地传输的一种事物。虽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地动波的存在,但是东汉时期张衡就能意识到这一点,是需要经过推理和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