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园林八仙雕塑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园林八仙雕塑,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园林八仙雕塑共有三种:一是像《八仙庆寿》,八仙集于一张。八仙来自社会的背景不同,多是平民,贴近生活,在民俗中寄托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他们的画像很受欢迎。画上面的字是一首诗歌:蟠桃海上栽,得道鹿骨换仙胎。蓬莱阆苑三千远,时有群仙献寿来。锺离点石把扇摇,果老骑驴走赵桥。洞宾背剑清风客,国舅瑶池品玉箫。彩和手执云杨板,拐李先生得道高。仙姑敬奉长生酒,湘子花篮献蟠桃。二是每位仙人一张,共八张。三是八仙组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