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文昌故居:
谷文昌故居,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村南湾自然村,背靠大山,面临露水河。该村2014年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谷文昌故居坐落在村中南部一片民房中。故居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现存房屋三座,是民国建筑,基本完好,面积为89.9平方米。主房面阔三间(15.25米),进深一间(5.9米)。总建筑面积约225平方米。现存故居位于原故居之上,原居址为避山洪上移建此地(原居址今作农田)。谷文昌是林州早期党员和地方党******之一,随后南下到福建省东山县,把一个荒县变成了“绿”县。病逝后,东山县和故乡为他修建了纪念阁。他是我党又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感动***的100位人物之一。
***渠的修建和林县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林县是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位于太行山向东部平原延伸的断裂带,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十分困难。这里气候干燥,常年干旱少雨,是一个“荒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地方。虽然,水量充沛的浊漳河穿境而过,由于地势原因却无法引水灌溉农田。所以,当地又有“守着漳河种旱地”的说法。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成立的1949年,500多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连年大旱,河干井枯,庄稼颗粒无收,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为了活下去,林县人成群结队翻越太行山,到山西逃荒谋生路。可以说,“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就是当时林县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党在林县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古书上说:“洪范八政,食为首政。”粮食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离不开水。要让全县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解决缺水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兴以增产增收为目的的农田灌溉水利建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县县委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提出“引漳入林”动议,盘阳会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渠”。这个重大决策体现了林县县委的使命和担当,反映了林县县委治理好林县的勇气和决心。
坚持务实重干。***渠是靠林县十万修渠大军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干出来的,是我们党务实重干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当前,安阳市发展任务繁重,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好转型发展、打好三***、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等***工作,需要各级干部大力学习弘扬***渠精神,坚持务实重干、拼在一线,珍惜岗位、珍惜平台、珍惜时间,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改变安阳现状,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