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毫米)和长短为1~3寸(25~75毫米)者***为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毫针的粗细与的强度有关,供临床辨证施治时选用。
穆清***学堂,系统学习***,帮着***爱好者,快速突破学习障碍,进入***门径,现开设有【艾灸***、号脉开方、经方入门】等课程。名老***亲自授课,传授30多年临床经验,引导学员快速进入之门。

穆清***学堂【传统******班】教学点滴
学习针有很多心法,其中进针的深浅,就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老师在授课当中会手把手的教,并且引经据典让学生了解其中道理。
比如:《黄帝内经素问·保命全形论》中就有“深浅在志”的论述,《灵枢?终始》篇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所以,首先首先要知晓什么是“察形气”。
察形气定深浅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形有肥瘦:肥人气涩(感应迟钝)宜刺深;瘦人气悍(感应灵敏)宜刺浅。
体有强弱:体质强壮正气旺盛,多为实证,宜深刺;体质瘦弱,正气不足,多为虚证,宜浅刺。
年有长幼:老年正气耗散,宜浅刺;***肌肤脆嫩,血少气弱,宜浅刺疾出。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凡将用针,必先诊脉。
所以,我们***起码还要知道如何察脉象定深浅!
《甲乙经》:“刺诸痛者,深刺之。诸痛者,其脉皆实”。这是给我们一个方法。
一般情况下,脉证是相应的,但亦有不相应,因此不能片面强调切脉,故临证有“顺逆”与“从舍”之别。应当四诊合参,所取穴位性能,考虑,才能作到从舍得宜,深浅适度。

经脉循行: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络膀胱。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止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中。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①足心,出于然谷②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③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古文注释:
①邪——邪通斜。②然谷——穴名,在舟骨粗隆下方。谷,《脉经·卷第六》作“骨”。“然骨”即指舟骨粗隆。③踹——《脉经·卷第六》作“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