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明之后,铜鼓由青壮年男子扛到村中心敲打,全村男女老幼和着铜鼓的鼓点唱歌跳舞,欢度新春佳节,气氛十分活跃。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铜鼓除了活动需要扛出外就悬挂于藏鼓人家里。过了正月十五之后,鼓就由藏鼓者妥善保管,或藏在家里,或藏在山上,总之不能让铜鼓丢失。上那红村年逾七旬的壮族老人王廷光说,解放初,上那红村有3面传世铜鼓,其中“公鼓”两面,“母鼓”一面。“公鼓”响声沉闷浑厚,“母鼓”声音清脆响亮。3面铜鼓合奏,响声一高两低,十分和谐。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时,两面“公鼓”被毁,剩下的1面“母鼓”保存于王廷光家,上那红的村民年年的大年初一都到他家祭铜鼓、喝铜鼓酒。





















铜鼓是秋收起义前委所在地和指挥中心。革命***年代,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 勇牺牲,其中在册烈士1.8万多人,占江西省在册烈士的7%。铜鼓是客家之乡,全县人口的70%为客家人,是赣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铜鼓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民风民俗别具一格。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崇文尚武的客家 民风独具特色;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还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誉为有代表性的歌神,成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