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品鉴别1、当代仿。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 包浆 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值得一提的是带有“ 石叟” 款的 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有不同意见:英铜器***Rose 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 作坊的“商标”(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 [Victoria amp; Albert Museum, London, 1990]);另一***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 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下图带“石叟”款的银线镶嵌的铜炉,一说是 17世纪,一说是19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