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用塑胶纱管原材料的归类详解
纺织用塑胶纱管原材料常见的有聚(PP)、提高聚(GF-PP)、聚碳酸脂(PC)、涤纶(PA)、烯-丁二烯-预聚物(ABS)等,下列对这种原料特性、密度、识别方法以及典型运用作一些介绍:
PP(聚丙):分均聚与混物二种。常有非常好的有机化学可靠性。均聚有不错的抗压强度,混物有非常好的延展性。
密度:0.90~0.91g/cm3
识别方法:燃烧、燃烧全过程(熔化滴下,上黄下蓝,烟少)、离火后(再次燃烧)、气味(味)。
典型运用:古塔管、倍捻管、粗纱管、普纬管等。
PC(聚碳):具备非常好的耐冲击抗压强度、耐热性、光滑度、阻燃性特点及其抗污性。
密度:1.2g/cm3
识别方法:燃烧、燃烧全过程(变软出泡,有少量排气管冒黑烟)、离火后(灭掉)、气味(无独特味)。
典型运用:经纱管、纬纱管、蒸纱管、毛纺织管、薄壁管等。
GF-PP(提高聚丙):用玻纤改进PP的耐热及物理性能,使抗压强度能够贴近PC可是延展性会随着减少。
密度:1.1g/cm3
识别方法:燃烧、燃烧全过程(有纤维丝印痕,上黄下蓝,烟少)、离火后(再次燃烧)、气味(味)。
典型运用:筒子染色剂管、蒸纱管等。
PA(涤纶):摩擦指数小,十分耐磨损,提高后能够另外具备延展性与强度。
密度:1.14g/cm3
识别方法:燃烧(慢)、燃烧全过程(熔化滴下,出泡)、离火后(渐渐地灭掉)、气味(独特羊毛绒,手指甲气味)。
典型运用:并穿线管芯子、粗纱管顶端耐磨损圈等。看结构1、不锈钢环向外反折,加上特殊不锈钢套环棉条桶处理,两者以滚式固定之。
ABS(烯-丁二烯-预聚物):有不错的抗压强度、耐热性及有机化学可靠性;丁二烯具备坚韧性、高光滑度及高韧性。
密度:1.05g/cm3
识别方法:燃烧(迟缓)、燃烧全过程(变软燃烧,无滴下,淡***,排气管冒黑烟)、离火后(再次燃烧)、气味(独特气味)。
典型运用:粗纱管、并穿线管、毛纺织管、薄壁管等。
纺纱锭子
由于纺纱原料和品种的多样性,再加上工艺的发展,纺纱锭子的型式日益增多,如纺制粘胶长丝时采用的电动纺纱锭子,棉纺、毛纺或化纤长丝拈线机采用的倍拈纺纱锭子,花色拈线机上采用的空心纺纱锭子,等等。
粗纱纺纱锭子长度约为1米,由油杯锭脚和锭套管支承,材料为优质高碳钢,经热处理加工,具有较高的制造精度和足够的刚度与硬度。细纱纺纱锭子的主体是锭杆与锭盘,两者结合成回转体。
锭杆用滚珠轴承钢材制作,先车削或热轧成细长杆坯料,经热处理后磨削成形。锭杆的中部轴承档和下端锭尖要有较高的制造精度、光洁度、硬度和耐磨的金相***。
纺纱锭子的由来与发展
纺纱锭子是由纺专演变而来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纺专纺纱,人工转动纺专,纱线旋转而被加拈并卷绕在专杆上。
西汉时期以铁杆制纺专,杆径上细下粗。后来,手工纺车所用的纺纱锭子就成为现代纺纱锭子的雏形,它是两点支承的细长杆。
19世纪初期,环锭纺纱机纺纱锭子问世,其上下轴承都用滑动轴承,是不封闭的。由于不能储油、防尘,需要每天加油,而且容易沾污机件和纱线。
后来改进为上轴承和锭底封闭在壳体内,这时锭速仅为6000转/分左右。
随着提高锭速和增加卷装容量的需要,纺纱锭子结构也在不断改进。
20世纪初期,德国开始制造滚柱轴承纺纱锭子:上轴承采用滚柱轴承承受径向负荷,下轴承称为锭底,承托纺纱锭子的重量,两者刚性连接,称刚性纺纱锭子,锭速为8000~12000转/分。
到了50年代又发展成锭底为弹性支承的纺纱锭子,称弹性纺纱锭子。以后,纺纱锭子的改进侧重在研究纺纱锭子的支承结构,以提高速度。
到70年代棉纺锭速已达到18000转/分以上。高速后产生噪声,功率消耗增多和机件加剧磨损等问题,遂成了研究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