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器材配件毛毡套筒的特性
毛毡套筒是纺织器材配件之一,具有以下特性:
1.人性化机制毡套表面平整,密度均匀,规格标准,不异起毛,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
2.进口材料制作,耐高温220℃。若有需要,采用特种材料制作可耐高温300℃-500度。
3.毡套内部含有高温热缩短基层材料,经高温加热定型后毡套会自动缩短成型,包裹紧密,处理后不异再缩短变形。
纺织器材配件毛毡套筒是由进口材料制作,也是比较耐温的原因之一。
纺织用塑料纱管中粗纱管的工艺流程规定
纺织用塑料纱管中的粗纱管摆脱了筒子纱的表层纱易被增湿器,而挨近管壁的里层纱依然干躁,导致里层纱与表层纱环境湿度不一致,不容易手工编织或毛纺织的缺陷,使筒子纱增湿器匀称。其管壁还可下设凹形,有利于缠线。它可制成锥形纸纱管,管壁匀称地打有很多孔,其构造简易,低成本,可接受性强。粗纱管的工艺流程具备一定的规定,规定简易详细介绍以下文。
1、在髙速、大张力标准下保持大卷装,规定粗纱条本质构造优良(须条化学纤维挺直度、平面度要超过90%-93%。棉结、短绒要少,紧密度均好些);条干精密度好些(粗纱条干cv值低于3.5%);纺织用塑料纱管是一个管状体,其内孔与纺织机锭子匹配,其特征在于:纱管管壁开有许多孔,使绕在纱管上的筒子纱易由这些孔被加湿。净重不均率要低(粗纱重不匀率低于0.9%);力差别要小,基础无缺陷。
2、次之,对卷绕一部分有更高的规定,不但能融入重定量分析卷绕的另外,规定棉纺织安全通道有更小的摩擦阻力,大卷装时不冒纱、不塌肩、飞花不容易附入。
纺纱锭子的由来与发展
纺纱锭子是由纺专演变而来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纺专纺纱,人工转动纺专,纱线旋转而被加拈并卷绕在专杆上。
西汉时期以铁杆制纺专,杆径上细下粗。后来,手工纺车所用的纺纱锭子就成为现代纺纱锭子的雏形,它是两点支承的细长杆。
19世纪初期,环锭纺纱机纺纱锭子问世,其上下轴承都用滑动轴承,是不封闭的。由于不能储油、防尘,需要每天加油,而且容易沾污机件和纱线。
后来改进为上轴承和锭底封闭在壳体内,这时锭速仅为6000转/分左右。
随着提高锭速和增加卷装容量的需要,纺纱锭子结构也在不断改进。
20世纪初期,德国开始制造滚柱轴承纺纱锭子:上轴承采用滚柱轴承承受径向负荷,下轴承称为锭底,承托纺纱锭子的重量,两者刚性连接,称刚性纺纱锭子,锭速为8000~12000转/分。
到了50年代又发展成锭底为弹性支承的纺纱锭子,称弹性纺纱锭子。以后,纺纱锭子的改进侧重在研究纺纱锭子的支承结构,以提高速度。
到70年代棉纺锭速已达到18000转/分以上。高速后产生噪声,功率消耗增多和机件加剧磨损等问题,遂成了研究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