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
佛塔,又名浮屠(梵语"佛陀"的音译),藏语称"曲登"。 佛塔***z初是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
佛j教于公元一世纪始入中国,历汉化而形成汉传佛j教,佛塔样式也由覆钵式塔汉化为亭阁式塔、楼阁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中国的佛塔按建材可分为木塔、石塔、砖塔,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佛像﹑佛经等。
佛塔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佛塔用于珍藏佛的舍利或供奉佛像、佛经,故也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才以"塔"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楼阁式塔
楼宏佛塔阁式塔的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悠久,形体***z高大,保存数量也***z多。早期楼阁式塔应为木结构,因为易于毁于火灾,所以实物没有能够保存下来。现存比较完整的印度桑奇大塔,***是复钵形塔体的方形平台和三层伞盖,塔的底部有基台和围栏,前面有阶梯上下。***早的楼阁式塔见于南北朝的云冈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后,多用砖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
它们的特征是: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塔的一层相当于楼阁的一层,各层面大小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为锥形。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代为方形,宋、辽、金时代为八角形,宋代还出现过六角形。明、清时代仍采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塔的结构,唐代为单层塔壁,中空,内部呈筒状,设木楼梯、楼板。此外还有房山云居寺法舍利塔、良乡辽代法象寺佛塔、懿州城塔、成州城塔(红帽子塔)、顺州城塔(十家子塔)等辽代佛塔。宋、辽、金各代均在塔的中心砌"砖柱"。柱与塔壁之间为登临的楼梯间或塔内走廓。底部设简单台基,宋以前多不用基座。塔身每层都砌出柱、额、门窗。唐代用方柱和八角柱。辽、宋多用圆柱,栏额之上用普柏枋。各层檐下都用砖或石制成斗拱,式样与当时的木结构相似。木结构楼阁各层有平座及栏杆,但砖石楼阁式塔,南北朝至唐代多不用平座,宋、辽、金始用平座。
早期著z名的楼阁式塔如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河南开封佑国寺铁塔、杭州六和塔、银川海宝塔、四川沪州报恩塔等等。
昌黎古塔寺塔
在河北省昌黎县城西北端,有一座古塔寺,寺院里有一座古塔寺塔,又称源影塔。百多年来不断的变迁,至今古塔寺的房屋面目全非,只保留下来这一座塔。塔的四周近些年已经建设了民居房屋,十分密集,仅有一条小巷可以通至塔旁。
昌黎县城大部分是老式平房,没有高楼遮挡,所以从全城都可望见古塔,非常壮观。砖石建造的九镜塔为八角九级,各层均有飞檐翘角,塔身内外有佛雕480尊,饰以黄金锦衣。这座塔是辽代建造的,据民国二十二年《续修昌黎县志》记载:这座塔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屡次进行重修;清代顺治、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各个时期亦都进行重修,但是塔的式样尚未改观。
此外还有房山云居寺法舍利塔、良乡辽代法象寺佛塔、懿州城塔、成州城塔(红帽子塔)、顺州城塔(十家子塔)等辽代佛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