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结构住宅应成发展方向
1月6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既可发展绿色建筑 又能化解钢铁过剩》的调查报告。文章提出,实行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建设效率、提升建筑品质、低碳节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一条有效思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加强以钢结构建筑工业化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钢结构住宅,是城市可循环利用的建筑结构。它不仅可回收、重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还能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促进建筑部品更新换代和上档升级。与发达***相比,我国在钢结构绿色建筑上存在较大落差。在美国、日本等发达***,钢结构用钢量已占到钢产量的30%以上,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而在我国,钢结构用钢不到6%,且钢结构建筑面积在总建筑面积中的比例不到5%。
目前,我国建筑结构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这是造成建筑能耗大的主要原因。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材料回收利用率低,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结构拆除后,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处理起来花费巨大。而钢结构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大限度地储备废钢资源,成为第二矿业,促进钢铁业的产能合理并实现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优良,可减小***中的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也可尽快形成临时避难场所,灾后重建的费用也较低;还可工业化制作,施工周期短,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工期有保障。
我国充足的钢铁产量,为实现钢结构建筑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规模推广钢结构建筑,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国内钢铁产能明显过剩、建筑企业经营陷入困顿的格局。但当前用钢材品种优化吸收钢铁过剩产能,实际操作上困难不少,还需要***、社会的协同。
首先,***应在政策上有所扶持,比如在产业互动合作的公共平台建立上有所支撑,促进产业的成熟。其次,钢结构民用建筑的市场开拓,可优先聚焦于那些相对规整简单的建筑类型,如办公、校舍、***等建筑。在市场份额、社会影响力以及客户接受度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之后,再逐步聚焦到量大面广的居住类建筑上,***终实现发展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的***终目标。
二手钢结构如何补救焊接裂纹
厚板钢结构构件较大、钢板厚、焊接熔敷金属量大、节点复杂、残余应力大、容易出现裂纹,影响焊接质量,这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和难点。生产中一般的措施有: 1、热裂纹防止措施
1)控制焊缝的化学成分。降低母材及焊接材料中形成低熔点共晶物即易于偏析的元素,如硫、磷的含量。降低碳在钢中的含量,可降低热裂倾向;提高Mn含量,可提高焊缝抗热裂性能。
2)控制焊接工艺参数和条件。控制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使各焊道截面上部的宽深比达到1.1~1.2,可提高抗热裂性能,同时控制焊接熔池形状,不形成尖长形熔池而易在焊缝表面形成纵向热裂纹。焊前预热可降低形成裂纹的倾向;合理的焊接顺序可以使大多数焊缝在较小的拘束度下焊接,减小焊缝收缩时所受拉应力,也可减小热裂纹倾向。 2、冷裂纹防止措施
1)焊前进行工艺评定试验,确定工艺参数。
2)焊前预热可防止裂纹,同时还有一定的改善性能的作用。
3)手工焊采用碱性低氢焊条E5Q/E55型;CO:气体保护焊可选用药芯焊丝;埋弧焊可选用F5021一H08MnA焊条,并且严格按规定烘干。烘干温度为350—450℃,烘干后在100—150cC温度下保温1~2h,放在保温筒内随用随取。
4)选择合理的焊缝形状,严格按图纸加工零件坡口。
5)将焊缝两侧各30~50mm范围内锈、水等清除干净,减少氢气的来源。
6)裂纹往往出现在头道焊缝和焊根上,因此对***焊长度、焊脚高度和间隔也要作出相应规定。***焊缝若不得已在坡口内进行时,其焊缝高度应小于坡口深度的2/3,长度宜大于40mm。必要时在***焊之前进行预热。焊前对***焊缝进行检查,有裂纹时必须清除重焊。***焊的长度和间距,应视母材厚度、结构长度而定。
7)为减小内应力,防止焊接时产生裂纹,装配时要避免强行组装。
8)适当增大电流,降低冷却速度,有助于避免淬硬***的形成。
9)控制层间温度,应略高于预热温度。
10)Q345C低温焊接后应进行缓冷,为减缓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冷却速度,防止冷裂纹的产生,应对焊件及时保温,即把焊后的焊件立即加热到250~350。,并用石棉等保温2。6h后空冷,可减少焊缝中含氢量,防止产生冷裂纹,其加热方法、宽度同焊前预热。
虽然厚板钢结构施工难度较大,但只要控制措施得当,构件出现裂纹的比例会大大缩小,工程质量会有显著提高,焊缝出现裂纹将会避免,可以有效地控制工业建筑工程质量。

钢结构***术语
1、强度标准值:***标准规定的钢材屈服点(屈服强度)或抗拉强度。
2、强度设计值:钢材或连接的强度标准值除以相应抗力分项系数后的数值。
3、一阶弹性分析:不考虑结构二阶变形对内力产生的影响,根据未变形的结构建立平衡条件,按弹性阶段分析结构内力及位移。
4、二阶弹性分析:考虑结构二阶变形对内力产生的影响,根据位移后的结构建立平衡条件,按弹性阶段分析结构内力及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