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缩率对TPE产品成型的影响
一个材料成型时,会因冷却产生产品尺寸比模具尺寸缩小的现象,成型收缩率即用百分比来表示此缩小的程度。通常结晶树脂比非结晶树脂收缩得更厉害。成型收缩率可以通过调节注塑温度及压力等成型条件得到适度的调整。
TPE收缩范畴在1%~2.5%,工程塑胶收缩范畴0.2%~1.4%,建议基材的厚度两倍于TPE产品厚度,在基材包覆成型面上增加筋位会导致TPE成型后外表面产生热缩印现象,当TPE材料整个包覆于工程塑胶时,应注意热收缩引起的翘曲效应。
产生收缩的原因:
成型工艺中,因压力与温度的变革,有可能出现收缩差别。
注塑成型工艺中,TPE若只存在加热和冷却的话,可以按考虑好的添补到模腔内的TPE的收缩率举行再添补。但实际上,因同时受到压力和温度的变革,收缩差别仍会发生。
产生收缩的过程:
注塑成型时,TPE经加热熔融后体积膨胀。
将体积膨胀的熔融TPE添补到空间限定的模腔内后,实施冷却,在这个过程中TPE体积将减小,此时的体积减小率就是成型收缩率。

TPE产品缩水是指由于产品在冷却硬化过程中出现体积收缩,壁厚处的表面原料被拉入,从而在产品表面出现凹陷痕迹的现象。
缩水现象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注塑工艺问题(如***压力过低、保压时间不够、模温过高、冷却时间不够等等);
2结构设计问题(胶位厚度不均匀、筋宽与胶位厚度比例不当、产品胶位厚度过厚等);
3模具加工问题(进料口过小或流道截面过小等);
4.材料方面(缩水率差异)。
解决方案1,增加***压力,保压压力,延长***时间。对于流动性大的tpe塑料,高压会产生飞边,引起塌坑,应适应降低料温,降低机筒前段和喷嘴温度,使进入型腔的熔料容积变化减小,容易冷固;对于高黏度塑料,应提高机筒温度,使充模容易。收缩发生在浇口区域时应延长保压时间。
2,提高***速度可以方便使制件充满并消除大部分的收缩。
3,薄壁制件应提高模具温度,保证料流顺畅;壁厚制件应减低模具以加速表皮的固化定型。
4,适当增加冷却时间,减少热收缩。延长制件在模内冷却停留时间,保持均匀的生产周期,增加背压,螺杆前段保留一定的缓冲垫等均有利于减少收缩现象。
5,低精度制品应及早出模让其在空气中或热水中缓慢冷却,可以使收缩凹陷平缓又不影响使用。
6,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保压补所达不到效果。
7,胶料射入量不足,增加射胶量。
TPE制件收缩形式:
1.热胀冷缩
由充填模腔时的高温熔体到制品成型冷却的过程中,塑件脱模时发生弹性***、塑性变形,导致塑件尺寸缩小。为此型腔设计时必须考虑予以补偿。
2.成型时方向重排列,TPE塑件呈现各向异性。
沿料流方向(即平行方向)则收缩大、强度高;与料流直角方向(即垂直方向)则收缩小、强度低。另外,成形时由于塑件各部位密度及填料分布不匀,故使收缩也不匀。产生收缩差使塑件易发生翘曲、变形、裂纹,尤其在挤塑及***成形时则方向性更为明显。因此,模具设计时应考虑收缩方向性按塑件形状、流料方向选取收缩率为宜。
3.制品后收缩
塑件成形时,由于受成形压力、剪切应力、各向异性、密度不匀、填料分布不匀、模温不匀、硬化不匀、塑性变形等因素的影响,引起一系列应力的作用,在粘流态时不能全部消失,故塑件在应力状态下成形时存在残余应力。当脱模后由于应力趋向平衡及贮存条件的影响,使残余应力发生变化而使塑件发生再收缩称为后收缩。一般塑件在脱模后10小时内变化,24小时后基本定型,但后稳定要经30-60天。通常热塑性塑料的后收缩比热固性大,挤塑及***成形的比压塑成形的大。
4.后处理收缩
有时塑件按性能及工艺要求,成形后需进行热处理,处理后也会导致塑件尺寸发生变化。故模具设计时对高精度塑件则应考虑后收缩及后处理收缩的误差并予以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