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燃烧系统装置组成
1.催化燃烧的工艺组成不同的排放场合和不同的废气,有不同的工艺流程,不论采取哪种工艺流程,都由如下工艺单元组成。
2.废气预处理:为了避免催化剂床层的堵塞和催化剂,废气在进入床层之前必须进行预处理,以除去废气中的粉尘、液滴及催化剂的毒物。
3.预热装置:预热装置包括废气预热装置和催化剂燃烧器预热装置。因为催化剂都有一个催化活性温度,对催化燃烧来说称催化剂起燃温度,必须使废气和床层的温度达到起燃温度才能进行催化燃烧,必须设置预热装置。但对于排出的废气本身温度就较高的场合,如漆包线、绝缘材料、烤漆等烘干排气,温度可达300℃以上,则不必设置预热装置。
4.预热装置加热后的热气可采用换热器和床层内布管的方式。预热器的热源可采用烟道气或电加热,目前采用电加热较多。当催化反应开始后,可尽量以回收的反应热来预热废气。在反应热较大的场合,还应设置废热回收装置,以节约能源。预热废气的热源温度一般都超过催化剂的活性温度。为保护催化剂,加热装置应与催化燃烧装置保持一定距离,这样还能使废气温度分布均匀。在有机物废气的催化燃烧中,所要处理的有机物废气在高温下与空气混合易引起,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因而,一方面必须控制有机物与空气的混合比,使之在下限;另一方面,催化燃烧系统应设监测报警装置和有防爆措施。
有机废气处有机废气处理设备理的难点主要在于其种类多、来源广、一次性投有机废气处理设备资和运行成本高,且基本没有回收价值。成分复杂的有机废气更难净化、分有机废气处理设备离和回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作为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分支,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内的有机化合物。从环境监测的角度来看,是指有机废气处理设备氢火焰离子检测仪检测到的非碳氢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碳氢化合物、氧碳氢化合物、卤代烃、氮碳氢化合物和硫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根据国外主要环境优先污染物清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占80%以上。日本1974-1985年环境普查显示,在检测到的化学毒物中,52种是卤有机废气处理设备代烃,43种是普通烃,40种是含氮有机废气处理设备有有机废气处理设备机物(主要是和类化合物),上述三种类型占总检测毒物的7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严重,在阳光的作用下与氮氧化物和氯化萘发生光化学反应,吸收表面的红外辐射,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形成臭氧洞,造***体和动植物。随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其危害的逐渐了解,联合国欧洲经济于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跨国空气污染会议,***关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控制。1991年11月,它通过了《VOCs跨国大气污染议定书有机废气处理设备》,要求签署国在1988年有机废气处理设备的基础上,到1999年每年减少30%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1990年,美国修订了《洁净空气法案》,到2000年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量减少70%。因此,解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的途径是开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替代产品,寻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控制技术。随着世界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不断收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控制技术也在逐步完善和提高。
一、预防维修方式
为了防止设备的功能、精度降低到规定的临界值或降低故障率,按事先制定的计划和技术要求所进行的修理活动,称为设备的预防维修。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预防维修方式是状态监测维修和定期维修。近年来国外提出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和质量维修(QM)也是预防维修方式。
(1)状态监测维修
这是以废气净化设备实际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方式。一般采用设备日常点检和定期检査来查明设备技术状态。针对设备的劣化部位及程度,在故障发生前,适时地进行预防维修,排除故障隐患,***设备的功能和精度。
实行这种维修方式时,如采用精密监测诊断技术判断设备技术状态,亦称预知维修。
(2)定期维修
这是一种以设备运行时间为基础的预防维修方式,具有对设备进行周期性维修的特点。根据设备的磨损规律,事先确定维修类别、维修间隔期、维修内容及技术要求。维修计划按设备的计划开动时数可作较长时间的安排。
定期维修方式适用于已充分掌握设备磨损规律和在生产过程中平时难以停机维修的流程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中的主要生产设备及连续运行的动能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