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祠堂建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祠堂建筑的"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有负载传达信息的任务,有劝谕、认知、教化的作用。明清两代的"三雕"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如"闻鸡起舞""樵夫晚归"是教育人们勤劳奋发;"寒窗苦读""状元游街"反映的是读书做官:梅花寓意傲霜斗雪、松树寓意坚强不屈;竹枝与花瓶组合为"竹报平安";两只柿子与一只如意相配为"事事如意"等等。

祠堂的意义:
规范意义: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有祖先对子孙的审视,族长在这里代祖宗立言,对犯错子孙进行惩罚,同时也对其他子孙有警示告诫的作用。祠堂是传统伦1理道德的载体,对社会越轨行为起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是一种“规训和惩罚”的空间。

维系亲情意义: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祠堂就这样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缘的族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节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来说,无论巨族或寒族,对祠祭都十分郑重。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严司祭仪式,一般要读族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荣历史,讲述先祖的“光辉业绩”,以励族人;还要宣读族规、家训,以教育族众;参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以教育自己下一代,祭毕,族人间还要行礼,后辈向前辈行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