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造合金的工艺性能一般包括液态铸造合金的充型能力,铸造合金的凝固与收缩,铸造合金中的偏析、气体与夹杂物,型材的应力变形与裂纹。合金的流动性是指熔融液态铸造合金本身的流动能力。另一类是外来夹杂物,它是合金液受污染或与外界物质接触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金属炉料表面粗砂、黏土、锈蚀,焦炭中的灰分熔化后变成熔渣,金属液与炉衬、浇包中的耐火材料、炉气或大气接触以及合金液与铸型的相互作用等所产生的夹杂物。合金的流动性与合金的化学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流动性好,易于充满薄而复杂的型腔,充型能力强,可避免出现冷隔、浇不足等缺陷,易于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型材;
另外,铸钢的温度高,在铸型中散热快,也使钢液流动能力减弱。几种铸铁的流动性。铸铁中的其他合金元素也影响流动性。少数型材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若达到要求时,可作为零件直接应用。磷含量增加,铸铁的流动性增大,这主要是由于液相线温度下降,黏度下降,同时由于磷共晶增加,固相线温度也下降。但通常不用增加含磷量的方法提高铸铁的流动性,以防止使铸铁变脆,对于艺术品型材要求轮廓清楚,花纹清晰,而又几乎不承受载荷,故可采用适当增加含磷量的方法,以提高铁液的充型能力。
铸造工艺方法包括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其中后者又包括熔模铸造、离心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低压铸造、陶瓷型铸造、定向结晶铸造等。铸造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型材的合金种类、重量、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批量型材成本生产周期、设备条件等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才能决定,其他金属铸造约占铸造总产量的40%左右,定制的机械结合客户实际成型要求设计。对于某个具体型材一般难以满足,因此须抓住主要矛盾以考虑,对于次要矛盾,则应从工艺措施上设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