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得知在新厝镇新厝村村民郭先生家中发现明代宣德年间产的铜香炉。在郭先生家中看到,一对大小不一的铜香炉做工非常精致,铜锈斑斑的外观,昭示着铜香炉的悠久历史。两个铜香炉底座中,均有篆体“宣德”字样。其中,小香炉直径为7.5厘米,重1.8斤;大香炉虽然直径为11.5厘米,重量反而仅1.5斤。首届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中,以雕塑公园的方式进行的主题性创作,是近年我国城市兴起的一种公共景观艺术的创作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雕塑家前来参展,成为联系中外雕塑家的纽带。另外,大香炉炉壁上雕刻有一对精致的瑞兽头。据郭先生介绍,这对铜香炉估计是上辈人祭祖时用于插香上供之用。
新厝镇民间有祭祖、供奉观音菩萨等***习俗,属于莆仙文化范畴。这对铜香炉的发现,亦印证了福(清)莆(田)仙(游)三县市悠久的文化源流。
铜香炉除了熏香之用还有其他作用。
铜香炉是祭祀焚香的器具,早在汉朝就已初具规模,不过宋朝以前的香炉多取材于陶瓷和青铜。自明代精美绝伦的“宣德炉”问世后,铜香炉才闻名遐迩,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又一光彩夺目的瑰宝。
铜香炉始铸于宣德三年宣德帝命司礼监同工部,取其造型典雅者117种,以外国进贡的风磨铜为主材并掺入了金、银、锡等材料,共铸出3365件鼎式炉、乳炉、敦炉、鬲炉、钵炉等各式铜炉,并在炉的底部铸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阳文方形款。宣德炉作为御用品,仅铸造过一次就***,数量***。不经常用的铜香炉放在干燥的通风架子上或者经常看到的地方,以方便日常养护。
后来,曾主管过“司铸之事”的官员们为谋私利,将那些解散了的能工巧匠重新召集起来,按照当年的铸造工艺,进行模仿,抛售民间。从此揭开了民间仿古之风。自明代中期至清末民国时期,民间多有模仿。这个炉直观来讲,一个是它的个头比较大,它的用铜非常的讲究,就跟它的重量有关,这个炉是有30多斤重,非常的沉,所以说它用铜的质地非常好。我们平时所见所藏之炉,绝大部分是不同时期的古制“宣德”仿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