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考古界认为,公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玉璜、玉珠等玉器,这是人类历史i上***古老的玉文化。然而,如今“在辽宁鞍山海城东南45公里处有一个小孤山出土的三件用岫岩老玉沟的玉料所打制成的砍斫器,距今12000年以上,这说明中国的玉器***早和石器一样是从打制到磨制到琢磨逐渐形成而来,这个玉器的出现只能说明在1万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玉石共用的年代,就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玉的特性、美丽的颜色和坚韧的品质,被先人们从以石为主的材质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材质做出特定的器具。玉雕作品的载体——玉石原料必须符合“美丽、稀少、稳定”三要素,既是美丽的石头,又要具备“物以稀为贵”的稀少和***稳定的条件。
***玉雕的“精作”更让人惊异,料色的应用、异想、巧作和精制独具匠心;题材的传承、转化、创新和出挑非常丰富;工艺的理解、发扬、运用和变幻更加神化;玉制作品很多因剜脏而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既去掉脏斑又使其结构造型趋于合理,煞费玉雕者之苦心。思想的发现、嫁接、延续和突破无愧于时代……***玉雕的艺术家们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的收藏、***热点。传承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重视人才培养和雕刻装备的改进,***雕刻行业发展迅速。80年代末,上海地区玉雕从业人员逾2000人,作品品类达200多种,作为***五大类雕刻品种的炉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鸟、走兽和天然瓶都已初具规模。“雕琢细腻、讲究章法、造型严谨、庄重古雅”,以及“炉瓶器皿精致、人物鸟兽生动传神”,成为***玉雕的主要特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代表人物有“炉瓶宗师”孙天然、孙天仪,“三绝艺人”魏正荣,“传承创新”者周寿海,“南玉一怪”刘纪松和“飞兽大王”董天i基等。
曾广泛开发利用的青海青玉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种。青海青玉具有质地均一、颜色均匀、细腻度好的特点,特别适宜做大型玉雕器皿。客观上看,这样一批青玉的出现为当代玉器制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原料,增加了创作新的具有当代工艺美术特点玉雕作品的机会。但由于刚被发现不被认识,青海青玉价格低廉,因此存在着浪费性使用,短短几年便开发殆尽。随着原材料减少,青海青玉的珍稀度日益显现出来,由早的几块钱一公斤到现在的数千元一公斤。但可惜的是,因为对青玉认识的偏差、价值被低估而造成的材料损失已无法弥补。一块玉要雕刻成为一件理想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先有一个巧妙的构思,从而将***i好的意蕴、***美的纹饰、***俏的姿态自然地赋予玉料之中,把亮泽、温润、i典雅、优美的形体从坚硬的玉石之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