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走在大街上都能经常看到好多人穿汉服,引起一波名族风,也正是这一股风,拉起了汉服服装的崛起,对经济产业也是起着推动的作用,不得不说,那些穿汉服的小姐姐的推动力是让人不容小嘘的。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天猫《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2018年购买汉服人数同比增长92%,几乎翻了一番。而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2019年中国汉服预计销售额将达14.1亿元,2018年中国汉服爱好者数量将会达到204.2万人,同比增长了72.9%。
从上面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其实可以轻松得到两个结论:一方面,汉服市场增长速度很快。无论是爱好者人群,还是购买量都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即使这样高速增长的市场,这也依然是一个人群关注很小的小众市场,因为整体销售额依然只有10多个亿左右。纵然近两年很火出圈,但也是近一两年之间的事情。
那么我们也来探讨一下,汉服是什么火起来的。对行业敏感的资本家早对这个领域下手了,首先从内容端进行布局。这是互联网公司切入消费领域一贯的打法,其次是VC们的布局。除此之外,之前一直专注于古风摄影的摄影机构盘子女人坊也在2018年获得由元创资本***的C轮融资。后就是社交媒体上受到热捧,证明汉服在人群市场中具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这些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下,进一步沉淀下各种不同推广这种潮流文化的社团,这也会进一步加剧汉服文化的流行,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有1300多家,到了2019年则增到2000多家。而据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市面汉服消费人群已经超过200万,这从侧面反映,汉服消费已经从以前未能出圈的消费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出圈的大众流行消费品,在很多汉服店铺上显示,很多制作工期已经排到2021年。看这些汉服店铺的数量,就可以看出来,汉服有多“火”。

1.交领右衽
"交领"是指左右衣领相交;"衽"是指衣襟,"右衽"即右衣襟掩覆于内,左衣襟掩向右腋系带,反之为"左衽"。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大将军秉钺,单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
唐代·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为阳,右为阴,阳在上,阴在下。因此要左衣襟掩在右衣襟之上。"左衽"被认为是死者之服。当然,在中原文化以外的民族,也有"左衽"的。

2.系带隐扣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汉服也是如此,以衣服边角余料做系带,固定各个部位。通常在服饰的左侧腋下和右侧衣襟处有一对带子,在右侧腋下和左侧衣襟有一对带子,穿衣时只需将两对带子系结便可。
同时,深衣腰上的长带和大带,还象征着权衡,时刻提醒着衣者以君子的标志要求约束自己。
为什么汉服那么美,在中国却流行不起来?汉服,“活着的文化”
也有人会疑惑,汉服究竟是什么?相信会有“外行人”回答:“顾名思义,当然汉代的服饰。”恭喜你,答错了。先来理一段当代汉服发展极简史吧。“汉服”一词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约在2002年左右,彼时往往被冠以“古装”之名。不过随着批汉服者的出现(主要在论坛、贴吧进行交流),这个词汇也有了明确解释,首先,“汉服不等同于古装”,定义很明确。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它是代表千年积淀的一个符号,不仅属于过去,亦属于未来。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饰,自先秦起就确立了交领右衽、宽袍广袖等基本形制,后历代虽多次变革,并因不同需求演变出多种形制(如劳动时所穿的裋褐、与胡风融合的圆领袍等),但基本形制一脉相承,到明末清初因“剃发易服”断代后,至21世纪初才开始重新回到人们视野。大约2006年左右,一度出现“汉服热”,***各省都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汉服团体,主要群体为学生,他们时常在传统节日里穿着汉服出行,理念也大体相同,即希望通过汉服为载体,传扬民族文化。

但当时社会对汉服这一“新事物”的评价褒贬不一,也有不少人当作一种猎奇现象,认为不过是一场来得快去得快的风潮。后来,汉服的发展出人预料,影响力一年大过一年,从一开始被当作猎奇新闻看待的社会现象,到后来,无论是学界的学者,文化界的名流还是***明星,都不乏参与其中者。目前较大的嘉年华活动除了方文山发起的西塘汉服文化周之外,还有由***发起、***审批的中国华服日活动和福建汉服天下社团发起的中华礼乐大会。不得不说汉服在近十年的发展力相当惊人,如今在一、二线城市的街头看见身着汉服者已不是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