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与风水
1、格定坐向。天地分三元九运,建造有二十四山向。祠堂的坐向不可随便立,这关系到全村或一个家族的兴衰荣枯。
2、祠堂的修建,择定吉日吉时开工,祭祀。日课书有云:“不得真龙得日月,也应富贵旺1人家。”说的是巧用天时的重要性。
3、没有理想的地坪就要人工打造。包括堆山、掘池、填缺、放水、植树、种草,等。

明清祠堂建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祠堂建筑的"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有负载传达信息的任务,有劝谕、认知、教化的作用。明清两代的"三雕"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如"闻鸡起舞""樵夫晚归"是教育人们勤劳奋发;"寒窗苦读""状元游街"反映的是读书做官:梅花寓意傲霜斗雪、松树寓意坚强不屈;竹枝与花瓶组合为"竹报平安";两只柿子与一只如意相配为"事事如意"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