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析晶法
微晶玻璃制备方法包括整体析晶法(熔融法)、烧结法、溶胶-凝胶法等,目前国内已工业化应用的方法为前两者。
(1)整体析晶法
1)利用加入晶核剂或紫外辐照等方法使玻璃内形成晶核
2)再经热处理使晶核长大,其他生产工艺与普通玻璃相同。
工艺过程:熔制和成型,结晶化前加工,结晶化热处理,微晶玻璃的加工
目前广泛应用到电磁炉的炉灶上,凹型微晶玻璃即是指形状呈凹型,类似锅的现状的微晶玻璃。该微晶玻璃板主要用途目前以大功率商用电磁炉及家庭用电磁炉上用为主。随着煤气,物价的上升,饮食行业的成本骤增,以及人们对无明火烹饪的理解,家庭电磁炉用户的增加。从建筑陶瓷业界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来说,研制和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门槛相对还是比较低的,技术含量也相对不高的。凹型微晶玻璃的销量也相应增加。
微晶玻璃处理工艺
热处理是使微晶玻璃产生预定结晶相和玻璃相的关键工序。组成确定后,微晶玻璃的结构与性能主要取决于热处理制度(热处理温度与保温时间)。在热处理过程中,玻璃中可能产生分相、晶核形成、晶体生长及二次结晶形成等现象。对于不同种类的微晶玻璃,上述各过程进行的方式也不同。微晶石的生产技术已经十分的成熟,厂家拥有***为***的设备,与***精密的生产技术。一般可把热处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玻璃结构的微调及晶核形成,第二阶段为晶体生长。
微晶玻璃的成核与晶体生长通常是在转变温度Tg以上、主晶相熔点以下进行的。一般在相当与10~10Pa·s粘度的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来进行核化处理,使母体玻璃中形成一定数量且分布均匀的晶核。对于一些极易析晶的玻璃(如熔体粘度较小、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较多的体系),也可以省去核化阶段而将其直接加热到晶体生长温度,因为这些玻璃在升温过程中就可以完成核化,产生大量晶核。1)先将玻璃原料熔融再淬火成玻璃粒料2)将玻璃粒料装入模具,然后先经一定热处理核化,再升温晶化获得产品。通常,晶体长大温度约高于成核温度150~200℃。
微晶玻璃——玻璃陶瓷
玻璃是高温熔体在快速冷却过程中越过了结晶过程,在室温下保持了液体无序结构的一种过冷液体。这种液体因为粘度太大而具有固体的性质。要使之成为玻璃态材料,则必须选择像SiO2、B2O3或者P2O5这类能形成网络状结构的原料,并使其快速越过结晶过程。玻璃的致命的弱点在于它的脆性。然而,有人却有意识的在玻璃制备过程中,让玻璃中出现部分的结晶,并给予它一个新的称呼:玻璃陶瓷,又称作微晶玻璃。顾名思义,这种微晶玻璃既具有玻璃的特征又具有陶瓷的特征。微晶玻璃具有玻璃没有的晶体成分,也比陶瓷具有多得多的玻璃成分。置备微晶玻璃首先要把原材料按照比例配好,放到窑炉里烧熔,等全部融化之后,把熔液倒在冰冷的铁板上,这叫做淬火,淬火之后,原料已经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玻璃,这一步是烧结的过程。从***一点的角度来说,微晶玻璃是由玻璃的控制晶化制得的多晶固体。微晶玻璃中的晶相是完全从一个均匀玻璃相中通过晶体生长而产生的,陶瓷中的晶体是固体反应过程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