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说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同样的状况来找心理咨询师,他们都很迷茫困惑,我对成年人说“你没问题,很好啊”。他一般不会相信,觉得你骗我,但孩子不会这么想,他垂头丧气地坐在我面前,你说“小朋友,你看上去很棒,你坐在这里多帅啊,眼睛亮亮的”,咦,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你们老师也表扬你,你们同学也说你很棒,你看你画的这幅画,那个线条感,多有才华,你有无限的创造力。你看爱迪生小的时候很笨的,智商很低,老师都让他退学,但是后他发明了电灯”,这个孩子眼睛一下就亮了,他就开开心心上学去了。
不要看到问题,要和他向上的力量一起向上,孩子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当你跟孩子的连接中,你看他的问题,其实你就在把他往下压。孩子就像春天里的一棵树,你看到这里怎么有一个小虫,那里怎么有一个伤疤,这里好像缺水,那里缺营养的时候,你的每一个这样的看,都在把他往一个堕落的趋势里面压,就压成了我们在成年人那里看到的很僵化的自我认定,“我是一个很麻烦的,我是一个不该出生的人,我是一个很难变好的人”。
孩子的症状、习惯、行为超过二年以上,家长用本能来处理,并形成固化,孩子不肯来接受***咨询的帮助。第2类孩子相对好做一点,如果1、2混合,那才叫一个难做。仅仅区别就难得很。因为,你必须区分,什么反应是心理功能损伤导致的,什么反应是外归因的思维模式导致。区别出来之后,才能去确定,是可以用心理技术训练纠偏,还是情感植入、理解接纳,陪伴着等待心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