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试车:
混流泵在安装完成后,需进行试运转,以检查泵的转向和消除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2、开车顺序:
(1)关闭出口闸阀和止阀。
(2)加引水:将水从泵体顶端的螺孔加入,或打开逆止阀,使出水池中的水倒灌加水,或接用真空泵抽气引水(当真空泵抽出泵内空气,抽出水后,即可开动水泵和停止真空泵)。
(3)当动力机达到正常转运后,开大闸阀,然后调节填料的松紧。如泵的运转和轴承温度正常,振动轻微,则可继续运行(使用逆止阀,在出水后应将阀盖吊起,以减少阻力)。
3、使用与***:
(1)轴承采用稀油润滑时,应经常检查和控制轴承体的油标杆二根标线间;轴承采用润滑脂润滑时,应定时补充油量。对100~350HW型泵拆去前盖和后盖来补充,对400~650HW型泵可通过油杯来补充。
(2)经常检查轴承的温升。一般不得高于环境温度40℃,高温度不得超过80℃。
(3)注意泵运转时有无摩擦和撞击声。如泵盖与叶轮摩擦,可在泵盖和泵体间增加纸垫。实际使用间隙0.3~0.7毫米。
(4)填料的调整必须适当,液体应从填料压盖处成滴状间断漏出。填料太紧,轴会发热和功率增加;填料太松,液体泄漏过多,效率降低。
(5)如电机与泵直联,两轴的轴心线应在一直线上。
(6)检查进水管路有无漏气现象。
(7)注意功率是否突然增大或降低,流量是否突然减少,如有,应停车排除。
(8)经常检查各螺栓是否因振动而松动。
(9)在冬季,停车后应将泵和管路内存水放出。
(10)泵初期使用200小时或半年后,应更换润滑油(脂)。以后每1000小时或一年后换油一次。
(11)泵工作3000小时或三年后,应解体检查和***。
(12)对于长期停用的泵,应将运转部分拆下,作防锈处理后妥善保管。
混流泵作为泵站的重要组成,安装的是否牢靠关系到后期使用中性能的稳定与否,所以一定要做好混流泵的安装工作。铭科泵业在长期的安装调试中得出一些经验,今天就给大家做个分享。
按混流泵出水室的不同,混流泵有蜗壳式和导叶式两种类型。蜗壳式混流泵有卧式和立式之分,其中以卧式应用较多;导叶式混流泵也有卧式和立式两种,其中立式混流泵与立式轴流泵类似。HW混流泵是一种比转速较高的泵型,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防涝排洪,污水处理,电站冷却系统等领域。中、小型混流泵多数属于蜗壳式,大型混流泵多数是导叶式。与轴流杲一样,混流泵的叶片一般是固定的,但大型导叶式混流泵的叶片可做成全调节式的。根据运行的需要,随时可调节叶片的安装角,以扩大其***率运行范围。
在准备安装混流泵之前,首先要利用土建承包商提供的建筑物、基准点、基准线,确定主机组安装中心线及安装标高。主机组叶轮中心安装标高应与设计图纸标高相符,其允许偏差≤±2mm,安装中心线偏差不大于5mm。
检查土建承包商预埋铁件、预留地脚螺栓孔洞应符合安装要求。
(1)预埋铁件平面位置、高程正确、牢固;
(2)预留地脚螺栓孔洞内必须清理干净,无横穿的钢筋和遗留杂物,孔的中心线对基准的偏差不大于5 mm,孔壁铅垂线误差不大于10mm,并且孔壁力求粗糙。
测量有关主泵、机组部件几何尺寸,确定电机基础、水泵基础的实际安装高程。
(1)水泵叶轮与叶轮外壳预装、测量叶轮上平面与外轮外壳上平面之间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2)测量水泵叶轮中心线与叶轮上平面之间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3)测量水泵导叶体上法兰面与下法兰面之间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4)测量水泵泵座下法兰面与泵底板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通过上述测量数据推算,即可根据叶轮中心设计高程确定水泵基础的实际安装高程。
(5)测量水泵轴的长度及水泵轴下法兰面至泵下轴承轴颈处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6)测量电机下机架上平面与下平面之间的距离,电机上机架上平面与下平面之间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7)测量定子铁芯矽钢片的长度取其平均值,测量定子铁芯顶端到定子外壳上端面的距离,测量定子外壳的高度,并相应做好记录。
(8)测量转子铁芯矽钢片的有效长度,测量转子铁芯矽钢片顶端到转子上磁轭面间的距离,以及测量转子铁芯上磁轭面至电机联轴器下平面的距离,并相应做好记录。
3) 数据传递方式多样。主程序与子程序之间,各个子程序之间的数据传递方式采用虚实参数结合,公用区以及数据文件来实现。将这三种数据交换方式进行组合是为了实现程序的灵活调用,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
4) 人机交互性好。叶轮的整个设计过程非常灵活.在设计过程中,用户可与程序进行比较充分的交互,程序可以对一些系数的选择进行提示,可按默认值或按用户给定的经验值进行计算,如果用户对默认的计算结果不满意,可以即时修改。另外如果机组的功率比较大且漏电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导致触电事件的发生。如果积分得到的叶片包角不合适,用户可即时修改变化规律或者修改其他参数(如进口边的位置等等)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5) 程序可读性好。在程序中,对各个步骤,计算时采取的算法,子程序的功能,变量的意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便于用户的阅读,使用和维护。此外,程序在运行出现错误时,错误信息会反馈给用户,提示用户应修改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