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洗过的老银元没人要
老银元已有百年历史,流通过的普品表面都已发黑,即使是完全未使用的纯原光品的光泽也会泛黄甚至变成金色,这些都是自然现象,称“包浆”。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依据包浆可以了解银元的很多信息,比如是放在钱d庄里还是藏在家里、是埋在湿地还是干燥地区、是什么容器存放并与哪类物品放在一起,等等,包浆的斑斓色彩也使银元更有收藏情d趣。现如今假银元泛滥,用真银做的高d仿品很逼真,称重、听音、辨图文等鉴别方法都已失效,而真假包浆依然可以分辨,因此,包浆又是一道防伪墙。
近年来,老银元品相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品相好价值就高,品相差价值就低,老银元的品相等级又是依据磨损的轻重来定的,因此,当你得到一枚银元时该是什么品相就已经是什么品相了,任何处理其实都是在增加它的磨损,是在降低现有的品相等级和价值。识包浆:银元在流转或储藏进程中表面会留下一种特质,叫包浆,又叫黑漆古,它即有天然美,又有历史遗迹的漂亮、反之仿币往往用烟烤或黑鞋油,黑泥等涂改,看起来不天然,还有异味,很简单擦掉。“洗”就是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做法之一。
老银元所说的“洗”并不是指用水清洗,而是指擦洗、酸洗等看似“出新”的行为。待到我国开始自行开铸银元,这些烂货就全部回炉,成为了中国银元的原料,因此留存至今的烂版银元反而少见,尤其是早期的外来银元。一些收藏者总喜欢将老银元的表面用牙膏等捻磨剂擦得亮亮的,或用钢丝球将银元表面的包浆擦洗掉,使其看上去像“新的”;古玩市场也常见用酸液将已发黑的普品银元烂掉一层“出新”,藉此抬高银元的身价或冒充高价值的原光银元。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在加重磨损、***防伪墙,所以,懂行的收藏者都不会要这种洗过的银元。
随着旧城老屋逐渐拆尽,原光的、原始老包浆的银元已越来越少,价值越来越高,而洗过的银元或许可以暂时骗过收藏新手,但等他们成长了,这些银元就又会回流到市场,价值自然也难以提升。如果你本人不能识别真假还有起码的钱币价值知识,请慎重购买交易或者出售古钱币,一枚500-600银元足以让你损失几千块以上,不是危言耸听。为此“龙城金币”提示:买老银元切忌听故事贪便宜,更不能把洗新当原光,一定要到有长期信誉的正规品牌店买才有保障。
擦痕辨伪。而外来的白银几乎全都是银币的形式,只不过古代的外国银币都是手工打制,进入中国后大多被熔解,再铸造成银锭,诸如元宝以及船型等。银圆在流通过程中,因摩擦、磕碰所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这些痕迹用放大镜观察,或轻或重、或长或短,布满全身,凸出部位磨损较重,凹低部位磨损较轻。假银圆的擦痕多用砂纸打磨,极不自然。凡是磨损有悖常理,痕迹分布不自然,一般多数为假银圆。晚清及民国时期的钱d庄或银号有在银圆上打戳记的习惯,凡是有戳记的银圆很少见到赝品。
关于“烂版”银元我们需要知道的事
玩银元的人都知道有烂版银元,就是两面都砸了很多汉字戳印的银币。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对卡银圆中心,或用中指托住银圆中部,用另一枚银圆撞击,声音清韵柔和的是真银圆。这类银元即使是在流通使用的时期都要被折损面额计算,因而至今在藏界都被认为价值不大,缺少收藏意义。然而仔细研究一下我国的白银***发展史,就会发现古代本身贫银的中国,大量的白银其实都是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北宋以后的海上贸易才流入我国。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到明朝后期方才建立起银本位的***体制。而外来的白银几乎全都是银币的形式,只不过古代的外国银币都是手工打制,进入中国后大多被熔解,再铸造成银锭,诸如元宝以及船型等。
而在西方,到了18世纪早期,出现了机器铸造***的工艺技术,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机制币的技术已经全d面完善。用现代新银伪d造普通银圆,其边道外齿为一次冲压而成,齿口无梯形状,没有摩擦痕迹,声音略高于真币。所造的***能保证大小重量和质地完全一致,没有差别。这样的银币在流通中使用起来根本无需考虑个体差额,只需点算个数即可进行交易,快捷方便、商民两利。这样的银币流入我国沿海地区,国人皆感便捷优于传统的银量称重验色,机制银元遂大量流通使用。
可是银元初入我国,商家钱d庄不辨银子成色不敢轻易收存,都用字印戳记砸验。“年”字后没有“造”字,其他年版都在“年”字后面有一“造”字。所经***一多,银元两面便印痕累累,本身图案难辨。年月一久银子也被损耗,只能折值使用。待到我国开始自行开铸银元,这些烂货就全部回炉,成为了中国银元的原料,因此留存至今的烂版银元反而少见,尤其是早期的外来银元。
从目前所见的银元实物来看,***早流入我国的机制银元应为西属美洲的双球双柱银币。然而现在看到的这一品种,几乎全是光版无字印,都是近年从国外带进来的,并非真正清朝时流入我国的“国货”。原因很简单:清代入我国门的老货其上必是钢印累累,不可能光版无戳记。真银圆不论是汉字、满文、藏文、维吾尔文或英文都流畅隽秀,清晰可辨。能证明其国货身份的正是它那横七竖八的汉字钢印(图1)。以后的西属美洲头像银元从1772年到1821年都是如此,这些头像银元品种都曾流入我国,砸过各种汉字钢印(图2)。只是到了后来大多数不是回炉,就是重新流出,又到了国外。而到外国的基本上也得回炉,因为老外也讨厌这些烂版货,他们自己是从不干砸印这种事的,只有国人才好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