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酒器件干净
在汾酒酿造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十分注重卫生,所有参与发酵的器物,包括场地、设备,当然还包括人,都必须是干干净净的。
汾酒采用“两次发酵、两次蒸馏”,每个班组在上岗前都会对所有要使用的器件、场地进行大清洗,再用有一定浓度的花椒水“杀菌”、去除异味。生产结束后,再来一次大清洗。其次身材统一,必须是深1.2米,直径0.8米的小型精致“灶炉”,オ可以被选为发酵用缸,一个缸里只装150斤材料进行发酵。前后两次卫生大清理,要耗去整个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一。特别是夏季,为确保大茬和二茬不会产生交又感ran,还要进行专门的防酸、排酸,确保汾酒的整个酿酒过程干净、卫生。
汾酒就是这样用***干净的水、***干净的原粮、***干净的发酵工艺和***干净的器件酿出中国***干净的名酒。
汾酒——***文化的汾酒
6000年的酿酒史
1982年,当杏花村镇东堡村的一个村民在自己的地里劳作时,无意中挖出了一件很奇特的陶瓷,样子是小口尖底,村民求助于汾酒厂,经汾酒厂***由国内有威望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鉴定,此物件为仰韶文化时期的一个酿酒的容器,这一鉴定结果相当了不得,一下就把杏花村的酿酒史推到了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说在6000年前,杏花村的先民已经开始用人工谷物酿酒了..汾酒与《清明诗》晚唐诗人杜牧一生喜好游历,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个无意间得来的历史物件,引发了中国白酒界的“大地zhen”,中国白酒的历史该重新书写,人们纷纷慕名而来,欣赏6000年前祖先用过的酿酒容器,杏花村也被白酒界推向了国酒之源、国酒之根的崇高地位。
汾酒与《清明诗》
晚唐诗人杜牧一生喜好游历,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些人过去喝二两不省人事,如今喝半斤精神抖擞,说明他对酒精的耐受度越来越强,看似越来越能喝,实际上体内堆积的乙醇、乙quan也越来越多,对身体的伤害只会更大。"这首《清明》就是杜牧青年时期,专程访问唐朝龙兴之地太原和西河郡(今汾阳等地)时写的。因时值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想饮酒御寒,随口问一句“酒家何处有?”,有牧直遥指杏花村,指引社牧进村豪饮。其实那个时候的杏花村,已经是有七十二家酒坊,酒肆林立的繁华村落了。
随着这首《清明》诗的广为传播,“杏花村”已成为美酒产地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