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化玻璃的发展历史
钢化玻璃的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有一位叫罗伯特的莱茵国王子,曾经做过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一滴熔融的玻璃液放在冰冷的水里,结果制成了一种极坚硬的玻璃。这种高强度的颗粒状玻璃就像水滴,拖有长而弯曲的尾巴,称为“罗伯特王子小粒”。可是当小粒的尾巴受到弯曲而折断时,令人奇怪的是整个小粒因此突然剧烈崩溃,甚至成了细粉。钢化玻璃常常用于高层建筑门窗,以及商场、影剧院、候车厅、医院等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的门窗、橱窗、展台、展柜等处。上述作法,很像金属的淬火,而这是玻璃的淬火。这种淬火并没有使玻璃的成分发生任何变化,所以又叫它是物理淬火,因此钢化玻璃称为淬火玻璃。
玻璃钢化的一个专利于1874年由法国人获得,钢化方法是将玻璃加热到接近软化温度后,立即投入一温度相对低的液体槽中,使表面应力提高。这种方法即是早期液体钢化方法。薄涂型防火玻璃遇火时,防火保护层受热膨胀,形成致密的防火保护层,保护基板玻璃,阻止火灾蔓延扩大。德国的Frederick Siemens于1875年获得一项专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Geovge E. Rogens于1876年将钢化方法应用于玻璃酒杯和灯柱。同年,新泽西州的HughO’heill获得了一项专利。
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圣戈班公司和美国的特立普勒克斯公司,以及英国的皮尔金顿公司都开始生产供给汽车作挡风用的大面积平板钢化玻璃。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也相继进行了钢化玻璃工业生产。从此世界开始了大规模生产钢化玻璃的时代。
1970年以后,英国的Triplex公司用液体介质钢化厚度为0.75~1.5mm的玻璃获得成功,结束了物理钢化不能钢化薄玻璃的历史,这是钢化玻璃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中国的钢化玻璃历史最初始于1955年,有上海耀华玻璃厂开始试制,1958年秦皇岛市钢化玻璃厂试产成功。1965年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开始生产钢化玻璃,20世纪70年代洛阳玻璃厂引进了比利时钢化设备。同期沈阳玻璃厂化学钢化玻璃投入生产。
20世纪70年代钢化玻璃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钢化玻璃在汽车、建筑、航空、电子等领域开始使用,尤其在建筑和汽车方面发展最快。
夹层玻璃的特点
夹层玻璃的诸多优点,用在家居装饰方面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许多家庭的门,包括厨房的门,都是用磨砂玻璃做材料。钢化玻璃的特点和应用机械强度高,抗冲击性也很高,弹性比普通玻璃大得多,热稳定性好,在受急冷急热作用时,不易发生炸裂,碎后不易伤人。煮饭时厨房的油烟容易积在上面,如果用夹层玻璃取而代之,就不会有这个烦恼。同样,家中大面积的玻璃间隔,对天生好动的小孩来说是个安全隐患,若用上夹层玻璃,家长就可以大大放心了。
夹层玻璃安全破裂,在重球撞击下可能碎裂,但整块玻璃仍保持一体性,碎块和锋利的小碎片仍与中间膜粘在一起。
钢化玻璃需要较大撞击力才碎,一旦破碎,整块玻璃爆裂成无数细微颗粒,框架中仅存少许碎玻璃。
普通玻璃一撞就碎,典型的破碎状况,产生许多长条形的锐口碎片。
夹丝玻璃破碎时,镜齿形碎片包围着洞口,且在穿透点四周留有较多玻璃碎片,金属丝断裂长短不一。
防盗节能环保的夹层玻璃
夹层玻璃就是在两层或多层玻璃之间夹上一种叫做PVB中间膜的材料后经高温高压制成的一体化深加工玻璃。使用美国首诺公司PVB中间膜的夹层玻璃,成为新一代节能性夹层玻璃的代表,它使夹层玻璃在保持原有的抗震防爆性能的基础上具有很好的节能性。
夹层玻璃良好的防盗性能:4mm(玻璃)+0.76mm(PVB中间膜)+4mm(玻璃)制成的夹层玻璃是最常见的建筑用玻璃,使用这种安全玻璃,窃贼如果是用电动工具或者火焊,5分钟内也只能打开一个人头大小的洞,使用夹层玻璃可以为防范破窗入室盗窃提供很好的安全保证。在这些制作工艺流程中,夹层玻璃的流程中,合片工艺、玻璃预热预压工艺、玻璃在高压釜内的操作这几种制作工艺,是制作流程中较有难度的工艺流程,对这几个环节的分析与研究,是保证夹层玻璃质量关键环节。
合格的夹层玻璃具有很强的耐冲击力,常用工具如锤子、改锥、消防斧、劈柴刀等都是奈何不得夹层玻璃的,这是因为优良的PVB中间膜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延展率等物理性能,极富韧性,仅从一面是绝不可能将夹层玻璃割开,这就使得窃贼常用的无声玻璃切割器也失去了作用。它时将普通平板玻璃在加热炉中加热到接近玻璃的软化温度(600℃)时,通过自身的形变消除内部应力,然后将玻璃移出加热炉,再用多头喷嘴将高压冷空气吹向玻璃的两面,使其迅速且均匀地冷却至室温,即可制得钢化玻璃。即使窃贼将玻璃敲碎,由于中间层同玻璃已经牢牢地粘附为一体,仍能保持完整性,窃贼仍无法进入室内。由此可以说,安装夹层玻璃就可以省去了防盗护栏,既美观又可摆脱牢笼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