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在治疗中注重整体,平衡阴阳,以望、闻、问、切为 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可以通过 以望面色、舌苔,闻声音、气味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以切脉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的盛衰及疾病的 进退。
小儿推拿主治疾病:感冒、咳嗽、发烧、肺炎、哮喘、鼻炎、鼻窦炎、鼻出血、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疳积(积滞、奶痨、奶积、食积)、吐奶、打嗝、口腔炎、厌食、呕吐、腹泻、便泌、流涎(流口水)、腹胀等。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康复班小儿推拿培训!
小儿推拿操作顺序及补泻原则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以免遗漏。应先轻手法,如推、揉、运等,后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后是胸腹腰背。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1.直线方向主要是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为:向心方向推为补法,离心方向推为泻法,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顺经方向推为补,逆经方向推为泻,来回推为平补平泻。2.旋转方向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面、点状穴位。总的补泻原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其补泻原则为:向内旋转为补,向外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3.垂直方向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状穴位。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重手法为泻法,轻手法为补法,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此外,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流派学术特点研究
山东的小儿推拿三大流派和湖南的刘开运小儿 推拿流派,学术特点明显,研究者较多;北京的小儿 捏脊流派及上海的海派儿科推拿,也有一些研究论 文发表 。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 , 学术特点非常明显 : 第 l一 , 偏重望诊及五脏辨证 , 李德修潜心于望诊 ,患者 入室, 举目一视 , 即能说出病情。
流派传承研究
有关流派传承的文章不多,仅有三字经小儿推 拿流派提过:“1962 年、1963 年先后收本院医师王德 芝、王安岗为徒;建院初期,医院领导安排护士孙爱 兰、刘瑞英跟随李德修学习推拿技术,虽无明确师承 关系 ,但临床诊治和推拿手法均在李德修亲自指导 下完成,可谓是李德修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