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营内容:
我们以苏绣汉服为主,为各位量身定制自己的专属服饰。同时汉服周边工艺品也会附带销售。
设计师团队介绍
此品牌设计师团队由多位汉服爱好者组成,大家热爱传统文化,致力于发展汉文化及民间工艺品。
设计简介
将简洁、、典雅的风格融入遗罗华裳的设计之中,精心设计每个细节,让每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能感受到汉民族服饰之美。
经过多年的发展,汉民族服饰走进了大众视线。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凝炼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社会关系的***取舍,以及人对自我价值的深遂探求,是包藏宇宙之玄机,蕴含天地之精妙的大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拥有智慧,并懂得运用智慧,就能拥有一切。喜欢时尚,乐于追求品质生活,有着良好的品德修养,热衷于把美穿在生活中,注重自身个性、态度的表达,这就是我们。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将这种礼节性着装延伸打造为当代中国女性在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该拥有的形象气质与文化着装,通过传播“新审美、新东方、新服务、新连接”的品牌核心价值理念,诠释现代都市女性的“幸福、华丽、自信、智慧”。
过去,中国女人的重要场合着装仅局限在一生中的时刻—婚礼,现在,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中国女人的生活不仅仅局限在日常生活场景,更注重自身在社会场合中的个人形象塑造。
应运而生,***打造可满足中国女人在重要社会场合中的着装需求!

10分钟了解:不可不知的“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源远流长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就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汉民族文化内涵和特征的传统服饰。因为汉民族至秦统一,至汉朝国力强盛,从而有了"汉人"的称呼,"汉服"也因此得名。在少数时候,"汉服"特指汉朝服饰。
"汉服"一词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代。
东汉蔡邕《独胆》:"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
意思是"通天冠"这种服饰是天子的常服,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服制。
在出土中,早的"汉服"记载也可追溯至汉代。
《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记载:"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有四个美人,其中两人穿楚服,两人穿汉服。

《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辽史·仪卫志》: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之遗制也。"
据记载,汉朝时,龟兹公主多次来汉朝贺,喜欢汉朝的衣服制度,回到***之后,推行汉家礼仪。宋朝时,辽国同时采用两种服制——皇帝和汉族官员穿汉服,太后和契丹官员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可见,"汉服"已经成为了汉民族服饰的代称。
汉服在元朝时因统治更替受到冲击,明朝大力***汉服之后,终于在清朝断绝。
《清碑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这条命令颁布于1626年,是明天启六年,也是清天命十一年。此时清兵还没有入关,已经开始在统治区禁止人民穿汉服了。
1645年,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夺得天下的清朝***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清朝***为什么一定要禁止穿"汉服"?可见,汉服不仅仅是御寒蔽体的衣服,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汉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
1.交领右衽
"交领"是指左右衣领相交;"衽"是指衣襟,"右衽"即右衣襟掩覆于内,左衣襟掩向右腋系带,反之为"左衽"。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大将军秉钺,单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
唐代·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为阳,右为阴,阳在上,阴在下。因此要左衣襟掩在右衣襟之上。"左衽"被认为是死者之服。当然,在中原文化以外的民族,也有"左衽"的。

2.系带隐扣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汉服也是如此,以衣服边角余料做系带,固定各个部位。通常在服饰的左侧腋下和右侧衣襟处有一对带子,在右侧腋下和左侧衣襟有一对带子,穿衣时只需将两对带子系结便可。
同时,深衣腰上的长带和大带,还象征着权衡,时刻提醒着衣者以君子的标志要求约束自己。